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時間管理的目的在於過上更好的一生,尤其是當我們對人生狀態不滿意、試圖改變現狀時。
有目標的人才需要時間管理,沒有目標的人缺乏對未來的憧憬,往往只是得過且過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應該把時間花在刀口上,集中在最重要的事物上。但除了目標管理之外,生活的基本需求如睡眠、飲食和持續性學習也極為重要。充足的睡眠會讓人精神充沛、腦子轉得很快,打開電腦就能工作,迅速進入狀態;反之,若精神狀況老是恍惚、發呆,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多少的產出;飲食亦然,規律和準時吃飯則為身體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畢業後學業可能停止,但不會是學習的結束。過往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隨著時間推移,可能逐漸消耗掉或被淘汰掉,不加以填補更新,遲早會坐山吃空。這就如剛進職場的新鮮人拿到第一筆薪水,會需要學習怎麼管理錢財、資產配置,但這些知識不再由學校教授,而是要藉著書籍或是影片慢慢自行摸索。
有的人會非常期待未來的自己,其實是不用期待的,未來的你跟現在差不多。
這本書提出這一個我很喜歡的論點,過去決定現在,所謂的未來,只不過是現在的慣性思維。這並不是否認未來帶來的進步,而是提醒我們,未來的樣貌往往來自當下微小變化的趨勢。舉例來說:一個人原本習慣半夜兩三點才睡,後來慢慢改到12點入睡,提前了睡眠時間,讓自己的作息逐漸規律化,這樣的變化是積極的小趨勢,讓身體往健康方向靠近。同樣地,在認知思維、工作能力或是性格特質上,我們都可以觀察自己的小趨勢,將好的小趨勢繼續加強直到開花結果,壞的小趨勢要及早扼殺掉,使其不成負累。
人不是一瞬間就爛掉的,也不是一瞬間就變好的,都是時間的複利,塑造我們變成最終未來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以下兩個小建議可以幫助追蹤並強化這些小趨勢:
第一項:每週回顧,分析現在變化的小趨勢有無偏離目標的情況
第二項:每月審視,重新確認理想的未來樣貌
透過這種滾動式的調整,可以逐步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讓未來的輪廓愈加清晰。
努力過好現在是一種痛苦的幸福。
把學習當打卡是痛苦的、每天準備便當收拾廚房是痛苦的、花了一堆錢和時間研究房子裝修是痛苦的,每件事都是痛苦的。但是考到證照是幸福的、逐漸下降的體重是幸福的、家變成喜歡的樣子是幸福的,每件事背後皆有幸福為底色。我肯吃很多的苦,那是因為我行走在心之所向的路上,而時間管理會化為我人生的助力,讓每一步都朝理想中的自己更近,直到道路盡頭,遇見那個我所渴望活成的我。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