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 Home
  • 全站分類
  • 廣告行銷

好書指南 | 《盲視效應:找出左右大腦消費行為的關鍵,破解行銷手法,與品牌平起平坐》

好書指南 | 《盲視效應:找出左右大腦消費行為的關鍵,破解行銷手法,與品牌平起平坐》

在消費行為越來越便利的二十一世紀,日常生活中只要使用臉部或是指紋辨識,甚至連錢包都不用掏出來,就能輕易完成付款,網路購物甚至速度快到讓你今天下單明天就拿到。
不斷優化的購物網絡包圍著我們,大腦是如何接收各種奪取注意力的廣告訊息,神經科學在行銷方面的應用,這本書裡提供了許多面相。

圖片來源_Unsplash

前幾章開宗名義地指出,大腦在建構心智模型時會優先考慮最強烈的感覺-視覺,而味覺反而是最弱的。以科學角度來解釋,視覺位於枕葉,佔了大腦皮質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說當人們在用餐時往往受到視覺對大腦建構的味覺模型很大一部分的影響。

既然知道大腦對五感天生就不一視同仁,就可以再繼續深入了解廣告如何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利用大腦對錨點的依賴將事件編碼,使其形成外顯記憶。


書中提到,「我們的購買行為主要是受到我們與愉悅及痛苦的關係所驅動,愉悅-痛苦=購買」有趣的現象是,我們買東西很常是為了避免痛苦,也就是訴諸損失,大家熟悉的Fear of missing out(FOMO),行銷人員將消費者想要避免痛苦的心態當成策略工具。

除了抓住消費者的FOMO心態,研究顯示在購買行為中會讓消費者感到痛苦的時刻就是付錢的當下,我們經歷的金錢損失越具體,感覺愈痛苦,這也是為什麼在賭場裡面使用的是籌碼而不是現金、行動支付越便利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越瘋狂,正因為支付體驗愈抽象,痛苦愈小。


在科技成癮的時代,媒體與社群網路運用了大量的心理學架構出各種令人無法離開網路的設計,像是書中提到的柴加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指的是一旦我們全神貫注於某件事並致力完成它時,就會被任務未完成的不適感糾纏並感到壓力與不安,這也就是什麼你的Netflix與Youtube具有自動播放下一集/下一則影片的功能,以及社群網路如臉書與Instagram甚至新聞網頁會使用無限捲動介面,讓你使用的時間越來越長。

書中介紹了許多行銷心理學如何影響購買行為的手法,並結合科技時代的應用,一步步告訴我們如何解讀廣告與社群背後的符碼。

時間與注意力是我們擁有的最寶貴資源,我們選擇如何投資時間與注意力,決定我們過怎樣的生活」。

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再多搶回一些自己對注意力的掌控權。

🟠本篇選書:
《盲視效應:找出左右大腦消費行為的關鍵,破解行銷手法,與品牌平起平坐


關於編輯

Ad Cheng【IG連結

喜歡閱讀和登山,所以最喜歡帶著書跑到山裡,願望是家裡有頂天立地的一整面書牆,日常選書多是華文文學、自然書寫、社會心理以及醫療觀察,目前是急診醫師,兼差書評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