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帶著走的能力》是遠見發行人王力行的散文集,文章著重於國際如何影響台灣社會,希望將這些年世代趨勢的演變,做一個脈絡性的總結,也寫下他對未來世界變化的看法。
- 以色列給台灣的啟示
作者在書的一開始就介紹了以色列這個和台灣一樣小而堅強,被外敵環繞的國家。他們面對比台灣更詭譎的情勢,能夠多次抵禦外患,並且逐步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這份憂患意識並沒有隨著時間消失,反而透過教育延續下去。所有的以色列人都願意為了國家存亡貢獻一份心力,並把回以色列視為理所當然的目標。
在流散猶太人史蹟博物館的牆上寫著「記住過去,活在現在,相信未來。」面對時代的紛亂,要記住過去歷史給我們的教訓,不只是學習,更要發現錯誤,並把觀念傳遞給下一代。如果國家存亡都有問題,遑論書中後面的那些事情,我想這是作者把以色列的啟示放在最前面的原因。
- 因距離產生的美感消失
政治的開放和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可以接收到不同面向的資訊,我們也發現有人抱持著截然不同的觀念,並且同我們一樣根深蒂固,難以改變。我們從發現,到懷疑、討厭,最後進展到理解,這不代表我們一定要認同對方,只是我們可以因為同理,而不惡言相向,並且把好的一面帶給對方。
蔣經國開放對岸探親,許多人抱持忐忑的心情前往久別四十年的大陸。他們看到了四十年的故土依舊,但文化和政治大不相同,原來自己喜歡的大陸只有土地,人和體制還是台灣的好。
進大陸時,沒有人有「近鄉情怯」的緊張;離開大陸時,也沒有人有「依依不捨」的感覺。高希均教授說:「連心都沒有跳的這種心情,連我自己也覺得有點意外」。
- 清晰的目標,堅定的信心
法國思想家保羅・瓦萊里說:「一個人心靈的高低,可由他的需求衡量出來;看他要的是什麼,便知他的價值」。
作者不只紀錄國家大事,還有影響台灣的重要的人物。他們設立清晰的目標,堅定且專注的完成一件事,如台積電的張忠謀,將晶圓代工發展成台灣的國家產業,即使六十幾歲高齡,寫起自傳仍然有策略也有耐心,持續且穩定的投入,是台灣成功的關鍵。
我認為本書的觀點都十分精煉,不拐彎抹角,深得我心,在這個資訊量和閱讀障礙同時成長的年代,是最合適的寫法。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