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回憶著母親料理時代廚房的氣味。從甘蔗熬糖的氣味開始童年的夢想,慢慢懂得一點醋,在湯麵裡漫渙散開,在口頰兩側形成難以形容的滋味。酸,是青澀,是過了童年,甜的寵愛失落了,酸裡有不可言喻的少年初長成的孤獨。
蔣勳老師在這本《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中,回憶起媽媽的過往,不論是一起逛菜市場,看著媽媽烹飪,還是細細品嚐美味的料理,都蘊含著和媽媽相處的美好回憶,以及媽媽在食材中展現的人生智慧。他的這段回憶色香味俱全,和記憶的連結深刻是現代的速食文化所沒有的。
1.食材間的相互調和
傳統中菜講求互相調和,恰巧符合五行的理論,相生相剋,當一道食材火氣太旺時,我們用不同的調味料去沖淡它的焰氣,取其香,而不留其濁氣。從媽媽對待食材的用心,可以看出對待人事物也有一套,知道取得最大和諧,尤其在家庭中,媽媽扮演重要的潤滑劑。
這段烹飪的過程,身為小孩的當下或許沒有感覺,但等到年紀漸長,開始學習煮飯,才知道媽媽煮飯的辛苦。仔細推敲其中的脈絡,細數過往回憶,才能讓回憶和媽媽味交融在一起。
2.生食的味道
一道食材的完美回憶,從食材的準備到烹煮過程,其中香味是很重要的元素。貪玩的小孩可能在院子、客廳,聞到不同食材散發的香味,而想起自己原來肚子餓了,反覆的促發深刻烙印在腦海中。現代的外食文化,甚至速食文化,減少了味覺記憶,微波食品聞起來都大同小異,失去了爆炒燉煮的香味四溢。
現代的味道是熟食的味道,而從前的味道充滿生味,魚腥味、土味、菜的清香,這些食材本身的原始味道,不管好不好聞,都是記憶中的味道。我們漸漸看不到事物轉變的過程,多數是眼前的成品,倉皇下肚後沒有留下記憶。
3. 俯拾記憶
我認為處理回憶最棒的方式,就是將它們紀錄下來,在寫作的同時,可以保留此刻的想法,對於過往的細瑣小事,反倒成為記憶點。這些回憶構成我們過去的人生,透過俯拾記憶,我們拼湊出自己的樣貌,知道自己確實在世界上留下足跡,而且有一群密切相關的人們,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回憶過往,對於食物的記憶是很棒的切入點,隨著女性進入職場,我也很期待食物與爸爸的回憶可以出現在寫作內容中,爸爸的料理時代或許是未來的一個亮點?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