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好書指南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

好書指南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

我從未想過為何對於同一件事人們會提供不同的理由、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同樣都是遲到,我會向老闆為今天的塞車道歉,哪怕主因可能是自己睡過頭;會向朋友描述昨天出了一堆事情,從昨天早上忙到今天,所以才不小心遲到;會向晨練對象解釋06:00才有首班車,所以不能更早;或是以心理學的角度對學術夥伴分析造成遲到可能的心理活動。

理由不單單只是理由,它在社會活動中承載了更多的功能,幫助人們彼此交流、融洽感情,但這具體是怎麼運作的呢?《人為什麼要找理由?21世紀社會學之父的理由學,推動人際關係建立與修復的祕密》這本書就詳細舉例解說了理由存在的價值,他把理由分為4種:

1.慣例(conventions):面對疏忽,差錯,優異或好運的時候,一般所能接受的理由,例如:我的火車誤點了,這人就是好運等。慣例能潤滑人際關係,透過慣例來將行為正當化有一個特性:當事人很少認真把這個理由當成因果描述,通常將之視為對方對於彼此關係,實踐與其關聯的特性描述,合適的理由代表其特性描述可被接受。

2.敘事(stories):面對陌生現象或像是九一一事件時,說明其中因果關係的解釋性敘述(故事)。這類事件還可能包含:被朋友背叛,贏得大獎。敘事開放各種解釋互相競逐,不過採用的是許多人共通的用語。

3.規範(codes):關於法律判決,宗教懺悔或獲獎資格等行為的規定。規範不必承載太多解釋的負擔,只要求遵守現有的規定。

4.技術描述(technical accounts):說明前三者的結果,例如:九一一當天遭挾持的飛機撞擊世界貿易中心後,結構工程師,皮膚科醫師,骨科醫師分別會有什麼解釋。技術描述重視各方不同的因果主張,並要求專業知識。

而理由的選擇與描述會受到雙方的地位、關係與目的所影響,且提供的理由會影響社會關係,包括確認現有關係、修復關係、主張新關係或否認關係。總之,儘管人們下意識的說出理由,但其中卻包含了很多背後的意義,並在書中得到討論。這是本充斥小故事與各方理由的書,故事很有趣,但很可惜的是用詞有點學術,所以時常要停下來思考才能理解書中的意思。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