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好書指南 |《做書的人:探訪十家韓國獨立出版社快樂的生存之道》

好書指南 |《做書的人:探訪十家韓國獨立出版社快樂的生存之道》

《做書的人》出自臺灣獨立出版社「逗點文創結社」,為了想了解韓國的獨立出版社工作的樣貌,於是企劃了採訪韓國十家獨立出版社。撰寫風格上有趣的是採訪文章的撰寫格式很類似,像是「行銷策略」、「推薦給台灣讀者的書」、「想一輩子做出版嗎?」等,讓你可以一窺在韓國做書的人工作內容,在意的觀點是什麼,每個出版社都不一樣,非常有意思。

以行銷策略來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概念誌》特別著重在與讀者的溝通,除了與讀者見面交流,還會租遊覽車載著讀者一起去旅行。

「實際上,這樣持續的溝通更快吸引到粉絲。」金才珍說:「此外,《概念誌》有很多讀者參與的部分。讀者可以投稿到官網,我們會挑選來稿收錄在下一期刊物。讀者會有『一起完成這份刊物』的感覺。原則上,我們會贈送文章被刊登的讀者每人五本書,他們收到後通常也會分送出去。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也得到回饋,讀者更了解《概念誌》在做什麼、想什麼。」

我很認同《概念誌》的理念,畢竟讀者會喜歡一份刊物,除了裡面有憧憬的元素,若是可以一起參與,那會更增加凝聚力與認同感,不但有趣更是難忘的回憶。

看完《做書的人》,我覺得獨立出版社真的不容易,因為沒有大型出版社的行銷資源,所以必須自己想辦法找到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努力突顯自己的優勢、找到市場定位。以《概念誌》來說:「我不太在乎大家說出版景氣多糟,只想做好我們的產品。如果書店上架賣不好,那麼可以擺攤,擺攤再賣不好,就再想想別的辦法。我們專注於如何好好呈現《概念誌》。」

市場的興盛或衰敗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只能不斷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試著提出各種創意的方式,以呈現想要呈現給讀者的理念。

其中關於「如何解壓」的訪問也很有意思,可以發現獨立出版的壓力真的很大,其中《概念誌》的創辦人說到:「壓力釋放不了,我就靠吃東西。結果當然是體重直線上升。某天我照鏡子發現自己看起來很糟——我做出這麼好看的書,自己卻變得不好看。就決定早晨去慢跑,最初只能半跑半走,現在經常去參加十公里左右的馬拉松。跑步可以產生很多能量。」

這本書除了讓我們可以看看韓國的出版市場現況,也有很多黑白照片,這些照片很有質感,可以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創辦人的專注神情,書籍的風格,以及工作室的擺設。這些書籍表現出來的獨特氣息,都在在顯示創辦人相異的理念與精神。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