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後疫情時代,近年時常都可聽到周遭親朋好友出國旅行的消息,世界各地的音樂祭、嘉年華、市集、運動競賽、馬拉松比賽、集會等大型戶外活動也遍地開花,可以了解到大眾對於戶外活動參與的渴望在壓抑了幾年之後一併爆發。
人們都有湊熱鬧的基因與喜好,我們喜歡熱鬧、喜歡戶外活動營造出的特別氛圍,感受人與人、人與事物接觸的美好,這就是為什麼當疫情宣告結束後,一群人一窩蜂地往人堆裡擠。本書作者熱血大嬸芭芭拉藉由她精闢地觀察與見解,為讀者娓娓道來嘉年華會的興起、喧囂、落寞與再起。
作者從古老源頭的歷史開始講述人們為什麼會「狂歡」。故事從一萬年前開始,當時的人為了生存已經費盡千辛萬苦了,怎麼還有閒暇時間狂歡呢?
舞蹈儀式的產生實則是人類文明與宗教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舞蹈儀式,人們除了對於服裝、道具的追求,另外還有來自對於生活受到的脅迫所產生的心理變化——跳舞儀式是他們生活的中心,能滿足他們對狂歡的渴望。也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各個面向都變得輕鬆了,而且工作的意義大於一切,所以才會想問「為什麼」。
接著,人們透過文字紀錄使文明得以被後人知曉與審閱,文字的產生因應當時社會的境況,同時也造就了人們對於階級和權力的分歧,以及對儀式看法的改觀。如同作者提到古代以色列人對於舞蹈儀式的厭惡,主要是認為不能沉溺於集體狂歡,因為這樣會讓士氣削弱。另外作者也提到狂歡帶來的副作用,人們透過舞蹈讓犯罪、性愛、道德倫喪等蠢蠢欲動,例如對於務實的古羅馬人來說,男男之間對於性愛中有騙子混入其中感到無法理解。 然而即便經歷歷史上一連串對狂歡活動的抵制、改革、歷史清算等,人們對於能讓腎上腺素亢奮的事始終都能找到重生的方法。在五〇年代末期到六〇年代,美國年輕人對於搖滾樂開始蠢蠢欲動──他們的感染力太強,令人無法抗拒,一定要隨他們的音樂跳舞、擺動,其中最引以風潮的案例就是披頭四了。音樂帶來的感召力讓民眾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擺動,於是觀眾慢慢地變成嘉年華會的主角。當人們踏上沙灘上的棧道,不需要邀請、也不需要吆喝,旁觀的人便自動隨著節奏擺動,而這正是嘉年華令人無法抗的理由!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