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無論到哪個國家,我們都可以看到餐廳林立,全球化也讓我們有機會在各地區吃到不同國家的料理,餐廳在二十世紀開始繁榮興盛,當我們選擇外出用餐已經不再是為了溫飽肚子,而是有更深的用意,有時是社交、有時約會、有時做生意、有時是活動聚會。這些看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卻鮮少有人了解過這塊的發展,人類是怎麼從過去自給自足的生活逐漸發展成外食文化呢?各國家的美食是怎麼發展出各自特色的呢?
作者席特維爾將整個烹飪歷史文化收納進這本書,把飲食視為一種藝術,從字裡行間內都可以看到他對美食的熱情,帶我們一起進入這趟奇幻旅程。
餐廳的發展不僅與飲食相關,同時也代表著國家/帝國當時的興衰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英國在二戰時期因為供應鏈短缺,食品部實行了配給制,保障軍隊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同時有限制餐廳一頓飯只能有三道菜,價格統一五先令,導致戰前所建立起的飲食文化瓦解,人民對於美食的期待下降,味覺敏銳度降低。
不僅是英國,過去許多帝國時代的餐廳發展也都曾經歷過低迷的狀態,但戰爭時期對飲食文化並非只帶來負面影響,例如許多難民在離開家鄉時,口袋裡會裝著當地產的蔬果種子到庇護所後進行栽種,成為多元飲食發展的先驅。
提到日本飲食發展,我們一定會聯想到迴轉壽司,日本的迴轉壽司是在1958年由白石義明發明,當初他在餐館酒廠時看到啤酒瓶在輸送帶上移動,因此發想將壽司放在輸送帶上,每秒跑8公分,顧客可以直接拿取自己想要的壽司,廚師也不用等點餐後才能做,提升工作效率,為過去的傳統壽司店帶來創新,再後來的30年間,迴轉壽司也逐漸拓展至全世界。
餐廳林立也開啟了美食評論的市場,像是耳熟能詳的《米其林指南》是餐飲界指標性的指南之一,變成許多餐廳追求的目標。除此之外許多大型郵報開始有美食專欄,定期更新餐廳的評論,這些評論對社會大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也影響到餐廳的成敗。
這個評論市場也延續至今,許多美食部落客在社群網路分享用餐心得,這些評論對主廚也帶來壓力,許多主廚因為不滿評論而反擊,對米其林評比標準也開始產生遲疑;在1999年英國最年輕贏得三星的主廚馬可 · 皮耶 · 懷特宣布歸還他的星星(當時他的餐廳已經連續五年拿到米其林三星的殊榮),拒絕參與米其林的評比。 如果你也是對美食有熱忱的人,可以透過這本書跟這本作者一起進入穿越世代的美食之旅。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