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 Home
  • 全站分類
  • 其他

好書指南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好書指南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父母等孩子一句道謝,孩子等父母一句道歉」書名點破許多家庭的情感習題,這中間的不對等,是世代之間最深的靜默傷口。心理學家佛洛姆曾說過:「真實的愛,是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缺一不可。」

然而在許多父母的世界中,尤其是在經濟壓力下成長的上一代,愛往往被簡化成了照顧與責任。他們給孩子三餐溫飽、繳學費、供屋住,就認為自己「愛得夠多了」,甚至開始期待孩子感恩、聽話、成為自己努力的成果。但若缺了「尊重與了解」,這樣的愛其實殘缺不全,也讓孩子在成長後對愛產生了錯誤的定義,認為愛是一種壓力、一種報償機制、一種不能拒絕的義務。

我想起自己是雙胞胎姪子的阿姨,他們剛出生時,我總說「只要平安健康就好」。但當他們上了小學,我卻不自覺地說:「你們要乖、要懂事、要體諒媽媽那麼辛苦賺錢啊。」看完書我才驚覺,自己是否也在用愛之名,投射出壓力。這兩個孩子的誕生,是父母協議好迎接的禮物,他們是來讓我們愛的,不是來完成我們期待的。孩子從不欠父母。他們不是我們努力的成果,也不是用來回饋的投資。他們只是孩子,單純地來到這個世界,需要的只是被理解、被陪伴、被看見,讓他們真正的發光。

作者在書中點出了當最常見的盲點:「對母愛神話的盲信,會讓我們沒辦法就事論事,去承認在看似最偉大無私的愛背後,也可能有著自私的動機。」那些「我都是為你好」,是否是為了父母的面子會需求,這樣的語言,看似溫柔,實則像枷鎖。

最後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見解。你是否也曾聽過類似的話:「我們那年代都是被打罵大的,現在小孩怎麼教養方式要這麼講究。」但作者卻提出一個讓人深思的觀點:過去是屬於大家庭的結構,孩子身邊有叔叔阿姨、有表兄弟姊妹,有許多可以模仿、學習、傾訴的對象。父母或許嚴厲,但孩子仍能從其他關係中定位父母的角色(可能是外公外婆的角色替代)。

但現在的小家庭愈來愈封閉,孩子的世界往往只剩下父母,於是父母的情緒、語言、評價就成了孩子全部的世界。他們無法逃,也無從選擇。這使得今日的父母角色更為關鍵。愛,是學習放下掌控與自省的勇氣。孩子不是社交媒體上的成果展示,不是別人眼中「成功教養」的樣本。他們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回饋。 有時候,一句誠懇的道歉,勝過萬語千言的教育;一句簡單的道謝,也能撫平長年的誤解。家,從來不是比誰犧牲得多,而是學會彼此靠近的練習。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