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好書指南 |《恐懼的哲學》

好書指南 |《恐懼的哲學》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恐懼,但恐懼的內容卻隨著時代而變。」

在臺灣,我們的生活可能充斥著地震颱風天災、台海危機、食安問題或是近期發生的工安意味等的恐懼與不安。恐懼無所不在,本書主要在探討恐懼在我們的生活中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同時也引用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角度,對恐懼深入探究,進行細微的分析和解讀。

全書共分成七大章節,前兩章主要說明恐懼文化以及對恐懼下定義──「恐懼成了掌控大家的情感,多名社會科學家如今宣稱,將今天的社會稱作一種『恐懼文化』最為貼切。恐懼成了一面由文化決定的放大鏡,我們透過它來思量這個世界。」接下來的章節則分別講述恐懼與風險、吸引力、信任和政治的關聯;最後一章作者則提出擺脫恐懼的方法,以及叩問我們能否破解今日圍繞在身邊的恐懼氣氛。

其中「恐懼的吸引力」這個章節相當有趣。作者以另一種角度描述為什麼大眾對恐懼感到興奮,就像為什麼有些人會著迷於恐怖電影、駭人電玩、極限運動等事物上,因為這些令人帶來「恐懼」情感的事物會打破單調的「日常」。作者更以「審美」的角度來解析恐懼,像是他提到某位作曲家認為恐攻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並將其視為崇高;抑或英國文學家德.昆西強調審美與道德是可以分離的,像這樣悖離的想法一般大眾恐無法接受,但卻也是詮釋恐懼的另一種角度。

另外「恐懼與信任」章節提到恐懼會摧毀人際關係的「信任」,我們因為對某件事心存恐懼藉此來保護自己,例如美國安全防護專家蓋文.蓋.貝克《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一書提到,我們應該要隨時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感到恐懼,也就是保持戒備,這樣才能避免遇到危險。

「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美國羅斯福總統在某次演說提到,作者也深感認同,他覺得我們應該懼怕恐懼,因為它損害了我們生命中太多真正重要的事物;但是只有恐懼卻無法讓人進步,於是我們應該要「超越恐懼」,因為恐懼始終存在。作者引用了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的想法──「關鍵在於要學會去希望。希望的作用不會消失,它會愛上成功而不是失敗⋯⋯希望的效果是使人的心胸變得開闊,而不是變得狹窄。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