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比約恩來自於瑞典,他從小功課異常優異,學業一帆風順,而畢業那年甚至在還沒拿到畢業證書時,雇主就直接來學校招聘,於是他順利進入到跨國大企業上班。就業僅僅不到三年,他就擁有公司的配車、搭飛機時可選坐商務艙、並且在西班牙海邊擁有一間房子,當時的他年僅二十六歲,在眾人眼中絕對是一名成功人士,但他發現一件事,那就是「成功與快樂,是兩碼子事」。
雖然在別人眼中,他在工作上的表現可圈可點,短短三年內一路晉升,甚至即將成為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財務長,但他自身的感受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想到工作或是上台簡報時就渾身焦慮,也不知道自己做這份工作的意義何在,腦袋中充滿著會議上擔心的思緒,各種不安、恐懼及無助佔滿了內心。
於是他開始嘗試擺脫混亂及焦慮,並試圖找回寧靜且放鬆的生活,在思考短短兩天之後他決定遞出辭呈。辭職之後他開始探索各種找回平靜的方法,他到了印度擔任聯合國的經濟學家,在那段期間變身一名背包客暢遊東南亞,並在各處的山林之中不斷探索自我。
當時的他在尼泊爾愛上了一名女人並展開旋風般夢幻的戀情,但在這段戀情剛開始萌芽時,他便立刻開始擔心萬一被甩怎麼辦,而他的擔心害怕也讓他證實了自己的預測,並且加速了預測成為事實的速度。這次的分手對他的打擊相當劇烈,當時的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而極端的痛苦與傷心讓他找上了寺院,成為了他在泰國成為僧侶的契機。
本書便是分享他在泰國身為一名僧侶的所見所學及修行過程中的人生體會,在閱讀時不太用擔心有宗教上的疑慮,內容相當的生活化且輕鬆易讀,而作者敘述的口吻也很平易近人,許多小故事儘管簡短卻都寓意深遠且直擊人心並且充滿智慧。書中除了描述了他在做為一名僧侶17年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生命體悟與智慧哲學,也描寫他在還俗之後,於漸凍症及憂鬱症中掙扎並找回平靜自處的過程。
以下分享三個我在書中最印象深刻的故事及啟發。
- 幸福的來源:幸福到底是成功還是快樂?
「我們很容易陷入認為幸福來自外在因素的想法中。」這段話讓我回想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即便偶爾能夠拋開他人眼光,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及節奏生活,但我仍然常常陷入比較的旋渦,各種檯面上的數字就像枷鎖一般將我牢牢綁住,不管是考試成績、學校排名、Instagram的追蹤人數、按讚次數或是家人朋友的薪水、跑友們馬拉松的成績,甚至是看到路人甲的股票損益,我都很有感覺。
從小到大的普世價值就是一直在教育我們必須讀好書、考上好學校、進入好公司賺大錢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然而在過度追求這些外在時,達成了一些目標,看似外表光鮮亮麗、一帆風順,但這些不斷追求外在的過程似乎與快樂背道而馳,偶爾也會忘記自己為何要追求這些,難道只是為了他人的稱讚或是羨慕的眼光?
表象的東西看得到摸得著,吸引力也非常強,在他人眼中表現出成功的模樣時似乎很滿足,但在夜深人靜時仔細思考過後,很快就會意識到,那些外在的快樂當下很享受,但並無法持久。
這讓我想到《慾望分子多巴胺》這本書提到的「多巴胺不在乎你當下擁有什麼,只在乎你未來還能再得到多少,你住橋下,多巴胺會叫你搞一座帳篷;你住帳篷,多巴胺會叫你去買棟房子;你住豪宅,多巴胺會叫你去登上月球蓋座城堡。」
而這種永無止境的慾望及追求只會讓我們離幸福越來越遠,因為我們的目光一直看著未來及外在,而幸福則是來自於當下與內心,在日常生活中試圖找到寧靜的時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尋找一份自在也許才是得到幸福的最佳解方。
- 學會喜歡他人本來的樣子
關於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在寺院這種環境絕對是必須要具備的,因為想像一下當我們在職場上有討厭的同事,最差的選擇就是離職,但在寺院,不僅修行時要與同事一起,連睡覺時搞不好都分不開,在這種情況之下,作者自然有很深的體會。
「覺得別人很討厭,是人之常情。但討厭他人這件事對自己並沒有任何好處,同時也會耗掉大量精力。」「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讓你太反彈,其實只有一個小秘訣: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這也讓我反思,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他人討厭,原因卻是他們不符我們的期待,難道我們內心預期所有人都要符合我們心中的模樣嗎?而當他們沒做到我們的期待時,我們便要很生氣嗎?這種想法聽起來很荒謬且一點都不合理,但卻時刻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成長經驗。我們常常用自己的經驗去評斷他人,或是去假設他人應該要有什麼舉動或是反應。然而,一直去期待對方的行為符合自己的想法是很累人的一件事。
我很喜歡作者用帶點諷刺意味的方式來書寫,他說「我最清楚每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如果他們不照做,我就打算來折磨自己。」其實討厭別人或是試圖感變他人是很累人且吃力不討好的,可以回想看看,我們曾經有試圖要改變他人的時刻,又有多少時刻是他人真的聽了自己的建議而產生改變的呢?
另一方面,書中提到他在修行時,被一名來自美國的僧人整整討厭四年,而且對方對他的反感是天天表露無遺的,而由於作者是一名相當介意他人看法的人,所以他也在這段過程中學會認清總是想討所有人喜歡的這件事簡直是毫無意義。
這些都點醒了我,原來跟他人相處,重要的不是他人做了什麼,而是你對他這個人是怎麼想的,學會喜歡他人本來的樣子絕對可以讓生活更加輕鬆自在。
- 學會放下
試著回想看看曾經覺得極度痛苦、悲傷或是當時認為的大事,在現在來看,一點感覺都沒有。也許能記得當初是有什麼不好的感受,但很難感同身受。曾經有一名僧人是這麼比喻地,他說這個問題可能就像一顆綠豆一樣這麼小,但為什麼會這麼執著於這個問題呢?就是因為你把這顆綠豆放在眼睛前方一公分處,當它完全遮擋著你的視線,你當然覺得這個問題很大。但假設你試圖慢慢遠離且放下,似乎更能看到事情的真相以及全貌。
練習放手是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幾乎所有人都受兩個念頭所支配,一個是以自己過往一切為主的念頭,以及關於自己未來種種的念頭,我們一直以來都背著這兩個念頭生活著,這兩個念頭都相當有價值且有意義,但某方面來說,這兩個念頭也像枷鎖一樣束縛著我們。
當我們被過去及未來控制住,會變得很難專注於當下,而在我們試圖放下這些念頭與控制後,試著傾聽內心、活在當下及平靜之中,這些當下可以讓我們探索比這些我們原本擁有的念頭更加真實且寶貴的事物。
比約恩說:「要擺脫那些讓我們受傷、感覺委屈、無用、孤獨、恐懼、悲傷和憤怒的念頭,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掉,就算他們是對的。」學會放下這些念頭之餘,書中也談到關於放下慾望及執著,人生中常常有想要緊握一件事物的時候,特別是在你尚未擁有但卻接近擁有的時刻。
有一首歌的歌名叫做「越靠近越感覺失去」,就像是當你很想要一份心目中的夢幻工作時,也許最初你並不預期會得到面試的機會,但在得到面試機會後,你得到這份工作的機會提升了,反而更是害怕自己無法得到。而這種對於失去的焦慮,甚至是出現在你根本尚未擁有就產生了,這樣的執著與慾望也很容易帶來痛苦與焦慮,而當學會放下之後,可能結果反而會變得不一樣。
「你不會總是得到你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沒錯,就是這樣,而且奇怪的是每當我放開對願望的執著,它們似乎就更容易實現。
試圖接受各種生命中出現的經歷與事物,並相信所有事物存在都有其原因,作者比約恩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寫了自己在出家為僧時的各種生命經歷,關於人生,該如何讀懂自己,以及用什麼方式能活得更自在。他用簡短的故事教導我們如何放下對外在的執著,並尋找內心真正的幸福和自由。這是一本讓人重新思考自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書籍,並引導我們探索內心的深處。在閱讀完本書後,我得到諸多啟發,也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人生智慧。
最後分享一句我在書中最喜歡的話:「所有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我應該更聰明、更勤奮、更富有、更有才華、更苗條、更成熟才對。你可以永無止境地卡在這些念頭裡。但你也可以緩緩地跨出來,然後臉上帶著微笑說道:『謝謝你的反饋,我們再連絡。』」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