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長壽以他擅長的觀光業著手,指出台灣在追求客源的同時,忽略培植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政府遇上疫情衝擊,大力推行「消耗型」與「報復型」旅遊,使得原本可用來扶植地方特色的資源,以煙火般形式花掉。此外,作者長年耕耘教育,以疫情的遠距教學為出發點,點出台灣在這波數位風潮中,如何失去先機,以及未來該如何推行。
以下三點和大家分享:
1.主動規劃與被動形成
嚴長壽在書中提出「被動形成」與「主動規劃」兩種觀點。「被動形成」是跟隨社會潮流,大家流行什麼就跟著投資,沒有做出地方特色,衍生出膚淺的消費型旅遊模式。
「主動規劃」則是考量整體地方產業,不以快速發展為訴求,期望花下去的每一分錢,都可以成為未來產業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彈性湊假的熱潮裡,持續大力撒錢、搞內需、鼓勵暴起暴落的消耗型態旅遊:對旅人本身是磨損;對資源來說是剝奪;對旅遊觀光業的提供者是消耗;對自然環境是傷害,那麼我們的生活文明、旅遊觀光品質及文化深度,就無法普及和深化。」作者以這段話做出最好的詮釋。
2.開放式的環狀迴圈學習
在教育方面,台灣做出良好的疫情控制,卻也使得遠距教學落後世界,失去關鍵轉型機會。其他國家因為不得不推行遠距辦公與學習,在體認到好處後,即使疫情解封,也持續採納遠距模式。遠距的另一項性能,是使用者不再被空間限制,獲得學習上的高度選擇權,做到真正的客製化學習。
作者提到史丹佛大學的方針:
「未來的史丹佛大學不再走直線型態的四年制,將允許學生在六年之中,根據自己學習的節奏和生涯的彈性,反覆進出學校、工作場域、地區或國家,進行學習、體驗、運用、修正、再學習的過程,將大學歷程切分成好幾段,成為一種開放式的環狀迴圈。」
這種學習模式,以職場為導向,決定學習的方向,打破以往認知的「瀑布式學習」,也就是認為可以從學校習得大部分知識,找到相稱的工作,並做到退休。
3.人停下來才是生活的開啟
作者所嚮往的生活文明,是懂得思考、放慢步調、不盲目追求快速與成長,而是以內涵與文化為核心訴求。
「人停下來才是生活的開啟」,他鼓勵人們思考如何安排工作之外的時間,在做出有品質的工作成果時,也產出高品質的生活。
他提到「有意識的刻意耗費精神去經營構做,有挑選的眼界及品味的能力,才能夠鑑別出什麼叫做美好的事物」。
嚴長壽不管在觀光產業還是教育上,都強調「產學結合」、「貼近現實」的重要性,並實行「本質性的思考」,而非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在最低的果實被摘完後,台灣如何在方方面面做到升級,往精緻化、個別化做發展,才是後代應該思考的事。
🟠本篇選書:《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
關於編輯

閱讀三小事 【IG連結】
IG專頁「閱讀三小事」,筆者Tim現為北部醫學中心內科醫師,將學醫的熱情投入在文學閱讀上,用簡單的文字,為讀者整理每本書的「三觀點」,涉略文學與人文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