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好書指南 |《我殺了我的家人:「照顧殺人」當事者的自白》

好書指南 |《我殺了我的家人:「照顧殺人」當事者的自白》

並非所有的殺戮都是帶著惡意的,然而結構性的脆弱本身,卻助長了一個暴力的世界。新竹馬偕醫院,吳易澄醫師

本書聚焦於「照顧殺人」之社會議題,內容源自日本NHK於2015年成立「照顧殺人採訪小組」並製成的特別節目,由記者與導演組成的團隊採訪了因不堪長期照護壓力而殺死親人的當事者,以及他們親友。計畫之初期待透過描繪在悲劇發生前,當事者的日常生活與處境,以找到照顧殺人發生的原因,並避免憾事再次發生。然而,那條「動手」與「不動手」之間的界線,是確實存在、且得以被明確描述的嗎?

請不要忘記「照顧重要之人的,也是重要的。

研究數據指出,在已邁入超高齡化的現代日本,平均每兩週就發生一起照顧殺人事件;而台灣在過去10年間,也已發生超過139起照顧者自殺/殺人事件。在集體主義高漲之東方社會文化中,照顧高齡或重病的家人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為數眾多的「照顧者」為了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家人辭去工作,一心一意的照顧最心愛的家人,卻逐漸因人際疏離、無法重回職場、被失智而性情大變的家人辱罵毆打、甚至無法顧及自身身心理健康等照護壓力掏空自己。

時間有限的新聞來不及寫清楚、裁決書冰冷文字也無法找出的「真相」。

本書以採訪記者的視角,鉅細靡遺描摹案發現場是什麼樣的社區、事件發生前家庭成員相處的模樣、屢經拒絕的採訪邀約如何貼心地從投遞進信箱的信件或是和周圍住戶的交談開始,並細緻陳述與當事者建立信賴關係的過程。

被押上「殺人犯」罪名的人,其實也只是某個摯愛之人的兒女/夫妻,即使有社會政策或其他家人的協助,仍因經濟條件、家人求死意志強烈等原因抹殺家人的生命。飽受壓力折磨的事件當事人,也是嘗試越過了那條界線,在真正動手之後,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被逼到這個程度。這些赤裸而真摯的分享,在節目播出後獲得了大量觀眾的同理與共鳴,每個人,都可能在生命中遇到這樣的困境。

絕對不能把視線移開,而要捫心自問:有沒有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採訪小組透過如此真實而高門檻的社會研究,揭露這個令人無奈且沉重的議題,而致力於提供協助的組織也被公開介紹於世人面前,像是日本栗山町社會福祉協議會使用「外展」的方法,從支援者這側出發,積極對可能認為「這是家務事」而無法主動向外尋求幫助的照顧者展開調查與協助工作。希望各位讀者能夠過本書,傾聽以現在進行式傳達出照顧者的聲音,並在生活中多多關懷他人、也多多照顧自己。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