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好書指南 |《我的職業是火化技師》

好書指南 |《我的職業是火化技師》

送人走最後一段路,是什麼樣的感受?這是促使我翻開這本書的契機。

人們常說,生者的哀悼,是為了讓逝者走得安穩。

但當我們真正站在生命盡頭,為他們送行時,才發現這條路上滿是細節,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他們最後的模樣。

許多人會將親人生前的遺物放進棺材,希望這些承載記憶的物件能陪伴逝者走向死亡。然而,若希望留下完整且美觀的骨灰,便需要慎重考量陪葬品的選擇。例如,金屬製的眼鏡鏡框會在高溫下融化,黏附於頭骨,玻璃鏡片則可能碎裂,使撿骨變得困難。而乍看之下無害的書籍,若數量過多,燃燒時產生的灰燼會覆蓋遺體,影響火焰均勻燃燒,不僅拉長火化時間,還可能讓爐台的溫度過高,增加撿骨的難度。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走到生命的終點,而是在起點就已經消亡

有些孩子來不及帶著完整的行李來到這個世界,便在母親的子宮內沉睡。在臺灣,20 週以上的胎兒可憑死產證明申請火化,但由於體型極小,燒完後是否能留下骨灰,是個未知數。通常,嬰兒遺體會與成人遺體共用焚化爐,但技師會刻意降低火力,以減少骨灰完全消散的可能性。然而,即便如此,嬰兒的骨灰仍可能因熱對流而被吹散。

若希望能夠完整地收納這些微小的骨灰,最理想的容器便是陶製骨灰罈,而非使用手帕或拆封的扭蛋殼,因為稍有不慎,骨灰可能會從中灑落,讓這份最後的紀念變得更加殘缺。

在撿骨時,人們總會特別尋找「觀音骨」——火化後的第二節頸椎,因形狀酷似佛祖合掌盤坐,被視為吉祥之骨。然而,觀音骨並非每一次都能完整保留,它可能碎裂成看不出原狀的細屑,無法辨識。因此,在日本,某些火化場會特意從其他骨骼中挑選形狀相似的部分,試圖魚目混珠。

家屬以為火化是生命的終點,但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場考驗的開始

火化技師的培訓,門檻並非學歷或體力,而是心理素質——他們必須能夠直視遺體,忍受火焰燃燒時的黑煙與氣味,更要有勇氣站在焚化爐點火口前清理設備,如同外科醫生不能畏懼血腥,害怕遺體的人,也無法成為一名稱職的火化技師。

焚化爐內部需要定期清理,而這項工作遠比想像中艱辛。即便爐火已停止一日,內部耐熱磚仍存有餘熱,火化技師必須穿著工作服,進入狹小且悶熱的爐內,將牆面上殘留的體液與燒熔的陪葬品刮除。若長時間不清理,這些殘渣會堆積厚厚一層,甚至污染下一具棺木。每一次爐內清掃,都意味著技師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因為他們的身後,就是點火口,一旦安全裝置失效,後果將難以想像。

或許,送別從來不只是生者的事,也包含了火化技師這些「局外人」

他們是站在生死之間的無名者。聽過家屬的哭泣,也見過許多人在最後一刻選擇沉默。他們從爐內取出的,不只是燃燒後的骨灰,還有無數遺憾、思念,與來不及說出口的話。這份工作,不只是點燃焚化爐的火,更像是守護逝者最後的尊嚴,讓死者的骨灰能夠完好地回到親人的手中。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