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作者是Michele Wucker,她曾是媒體和智庫的高階經理人,這本書也是她的前作《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的延伸書籍,"灰犀牛"這個詞彙是她創造出來的,相信大家都聽過黑天鵝,但什麼是灰犀牛?


所謂的灰犀牛效應,是形容既有或已存在、發生機率大、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危機爆發後應對時間短,最終造成重大危機的事件。
「因為犀牛身軀龐大,往往給人行動遲緩、安全無害的錯覺,容易讓人疏忽其危險性;事實上,牠是別具威脅的巨獸,一旦橫衝直撞,人們可能會嚇到難以動彈、難以逃避。」
舉例來說,作者提及自己的親身經歷,她往往在洗牙過後,能夠用心的刷牙及用牙線來保持口腔清潔,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對牙齒的清潔便會開始懶散馬虎,直到有一次牙醫跟她說她必須做牙齦移植手術,那一刻就像五雷轟頂一般,這樣類似的灰犀牛效應在生活中可說是不勝枚舉。
因此,這本書要告訴我們:
1. 開始去了解自己看待風險的態度、你與風險的關係是否健康
2. 面對風險所帶來的影響
3. 面對風險態度與你不同的人,該如何有效溝通及減少衝突
4. 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度都不一樣,而造成這些的原因是先天還是後天
5. 我們能怎麼樣去利用深入了解自己的風險指紋加大我們的生活優勢
講的簡單一點,我們所做出的每個選擇,都來自於我們生命中看重並珍惜的東西,像是作者提到她曾為了工作而忽視健康問題,在她身體出狀況之後,迫使她去面對健康風險,進而做出對工作態度的轉變。
她說「任何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放慢腳步」是一種很大的風險,但事實上,這才是正確的決定。」
「你如何看待風險,要看你有多少東西可以失去,以及你在乎失去什麼。」
這句話讓我直覺想到,當你的資產只有幾十萬或是資產破億的這兩種情況下,對於投資所做出的選擇絕對是大相逕庭,或是當你25歲及50歲時,面對投資的風險耐受度也不會相同。
不同的背景之下,風險意識背後考量的原因及做出的選擇都會有所差異;但讓我們回想一下去年在股市裡賺到大錢的航海王,他們可能重壓一檔標的,就此賺到上億元資產,對其他人來說,重壓風險是非常大的,但他透過做足功課、深入了解公司未來的發展及獲利以降低風險;或者,我們也可能認為極限運動員是在「追逐風險」,但事實上他們是做了萬全準備才上場,相反地,聽了某個親戚報了一支股票後就毫不考慮地買進,這才是所謂的風險愛好者吧!
書的最後提到,性格、教養、經歷、環境、群體,這種種共同構成我們的風險指紋。
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在冒什麼險,以及為什麼要冒這個險,當我們釐清自己行動背後的目標,就能在不確定性的洪流中站穩腳步,知道該如何做出一個又一個困難的正確選擇及更好的決定。
🟠本篇選書:《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認識你的風險指紋,化危機為轉機》
🟠延伸閱讀:《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
關於編輯

小小書童 【IG連結】
由運動、旅行及閱讀組合而成的女子,2020年在PTT上看到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的閱讀改變人生軌跡的文章後受到啟發,因此開始進行書寫創作,並創立@doo.book小小書童的instagram帳號,開始創作後除了接觸到更多不同類型的書籍之外,也認識到許多擁有相同興趣的愛書人、創作者以及出版社夥伴,這是一份身為資深鄉民最棒的禮物,滿心期待未來能繼續透過閱讀漫遊更多旅程,也透過寫作認識更多不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