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亨利‧明茲伯格在本書中講述了7種組織結構,並且利用實際的例子,說明這些公司,如何因此得利或衰敗。即使身為小職員的我們,也可以透過這本書,了解所處公司的結構,理解現行政策的原因。
此外,地方部門也是一間公司的縮影,當我們當上組長,不論是管理一人還是十人,都會奉行公司的結構文化,因此了解公司結構對於我們的職涯發展非常重要。
一人做主企業
在所有結構中,最常見的是「一人作主企業」,從小吃店到大公司充斥了這種結構。蘋果仰賴賈伯斯一人的才華,開創了全新的手機盛事,只要企業主能夠持續發光發熱,這樣的公司可以達到極高的創意和效率,快速成長。反之,如果企業主昏庸無能,或因故離開,企業往往會雪崩式摔落。
專業人員組合體
身為醫師,不得不提及醫院的結構,屬於一種「專業人員組合體」,可以看到一群人用少數語言來溝通,各司其職把工作做好。一件複雜的事情,人人都可以掌握自己在其中的定位,這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訓練方能達到。
醫療人員的輪班性質,也恰巧適合這樣的組織結構,雖然高度專業,但也沒有非你不可,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內建設定的機器
在量產的企業中,則需要「內建設定的機器」,尤其在汽車產業裡,最不需要的就是不確定性。泰勒法則讓工人專業分工,每個人負責重複性高的簡單工作,盡可能的達成工作效率。這樣的工作文化缺少創意,但能夠在穩定的利基中,為公司帶來最大的獲利。
好的管理者應該無所不在!
作者並沒有在這些公司結構中選邊站,因為每一種結構都有成功的公司,而許多時候,公司是多種結構的混合體,只是更傾向某一邊。與其爭辯哪一種結構最好,作者提出最好的結構,是可以讓公司向心力一致,減少部門間的爭鬥內耗,此時管理者和員工的距離就顯得重要。
作者認為好的老闆不能位在公司的最上層,因為會看不到基層員工的表現,也不能時時處在員工身旁,這會對員工造成壓力。老闆應該要身處在所有地方,從上中下都有老闆的身影出現,但又不過分停留。知道員工的表現與問題,也給他們發揮的空間。
這本書用清晰的方式,介紹組織架構,提出的例子如蘋果、亞馬遜、汽車公司等耳熟能詳,雖有專業術語但貼近現實,適合喜歡學習理論的人,推薦給大家。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