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蓮將兩人通信的手札收集成冊,出版了《查令十字路84號》,隨著這本書聲名大噪,終於近幾年電子書與閱讀器蓬勃發展,於是三不五時就會挑起紙本書與電子書彼此愛好者的爭論。
紙本書愛好者認為,閱讀時撫摸紙張的觸感與氣味是電子書無法取代的特點;而電子書愛好者則認為閱讀器的筆記功能或方便攜帶等是其便利之處。不過無論是哪種載體,相信大家對「閱讀」這件事都是抱持相同的基調──閱讀純粹是一種傳遞,一趟旅程,一個自我尋找的過程。閱讀即使多半是久坐不動的行為,卻能讓我們變成遊牧狀態。
作者從歷史上的知名人物亞歷山卓開始說起關於書的故事。善戰的亞歷山卓大帝總是隨時攜著一本名為《伊利亞德》的書,聽說這本書提供其解惑之道,滿足他不斷超越自己的渴望,這位年輕的國王可以抗拒金銀財寶的誘惑,卻阻止不了他打造圖書館的宏願──收集書籍是另一種形式的擁有世界,是象徵性的、精神性的,也是和平的。
每一座圖書館就是一趟旅行;每一本書都是一本沒有期限的護照。
另作者也提到第一本書的起源,是來自西元前六至五世紀哲學家赫拉克利所著的《論自然》,不過當時因為書是由莎草紙編製而成,該材質相對脆弱導致無法長久收藏,況且在潮濕的氣候下根本難以保存超過兩百年;然而透過口述傳播的風行,讓文字得以代代相傳。
那麼書店和書籍銷售員的起源又是如何呢?在西元前五到前四世紀之前,出現一個當時來說相對陌生的人物:書商,這個詞彙源自於當時的雅典喜劇詩人的作品中,蘇格拉底有一次在與柏拉圖的對談中提到,只要一枚古希臘銀幣,任何人都能在市場買到一本哲學著作。
可到了近代,書店卻成了人們口中危險的行業。作者首先提到一位名為海蓮的移民之女,闡述其辛苦創作,期待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能被賞識。就在海蓮與一間書店老闆的書信往來之際,讓海蓮坐享其名。
雖然本書是闡述書店與創作者之間,書店仍正處於快速消失的狀況,無論是受到當時社會氛圍影響,抑或書店販售的書籍影響,甚至受到政治迫害等,書店總是成為箭靶。閱讀本書,彷彿跟著作者一起走過一趟關於書本的旅程,無論紙本書或電子書,書籍永遠都是一個傳遞訊息的載體,讓閱讀這個行為能一直保存下去。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