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好書指南 |《決策思維》

好書指南 |《決策思維》

你會不會常常在每年的新年,充滿動力地寫下「新年新希望」,彷彿熱血沸騰的寫下願望,願望就會成真。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這些願望,無論是多運動、多存錢、每天閱讀半小時,經常在下個月就荒廢了,然後又期待著明年再寫一次新的「新年新希望」,希望可以一掃之前的陰霾,但內心卻又默默批判自己就是「三分鐘熱度」。

這本書說的是我們為什麼會達不到想要的目標,其實是因為缺乏「決策思維」。原因在於,我們做不到,或是「沒去做」的理由,就是因為我們「決定」不去做。像是我們以為買了健身房會員就會去健身,然而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其中包含許多決策要做。像是你一週打算去幾天?每次要去幾個小時?假如太累、下雨要去嗎?我們經常會忽略一個目標包含許多決定,會以為「寫下願望」、「購買健身房會員」、「報名英文線上課程」,事情就完成了,似乎非常容易。

事實上決策思維首先需要了解一個框架,也就是決策的「頻率」與「影響」。透過畫出一個十字區間,我們可以看到四種類型的決策,也就是「高頻率和高影響」、「高頻率和低影響」、「低頻率和高影響」,以及「低頻率和低影響」。

我們需要先區分出我們平常所做的決策屬於哪種類型。比如「要結婚嗎?」就是屬於「低頻率和高影響」的決策,「要穿什麼」就是屬於「高頻率和低影響」的決策。我們需要在「低頻率和高影響」的決策投入更多心力與資源來評估,而在「高頻率和低影響」的決策花更少的心力與資源。

但我們常常弄相反,需要花心思與頭腦研究的決策,卻用「直覺」去決定。而不需要思考太多的決定卻花費大量的時間與腦力去評估,這樣會造成「決策疲勞」,這也就是為什麼對你目標有幫助的事情我們都沒什麼做,最後當然達不到目標,因為我們的心力與資源都被不重要的決策給消耗殆盡了。

如果回報大於付出,就會採取行動;如果付出大於回報,就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這是貫穿整本書的兩段話,我們可以經由這兩段話,來了解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也就是要做一件事時,我們會先在腦中思考這件事的回報是否大於付出,而這是一種感覺,並非是以現實來精細評估。因此如何讓你覺得獲得的回報會比付出還多,便是引起你真正行動的重要驅動力。

最後跟你分享決策思維的七個步驟:

ㄧ、寫下你的願望。

二、寫下實現你願望的具體目標。

三、將目標拆解為一連串重複的決策。

四、依決策的低頻率或高頻率進行分類。

五、對於每個高影響決策,指出一個低影響決策。

六、建構獎勵(即兌現)。

七、列出你的回饋和修正計畫。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