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是許多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關鍵,成為連結各城鄉、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流動的交通命脈,火車在台灣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是平日通勤時段或是連假期間,我們都會看到滿滿的人潮。
儘管其重要性與高需求量,台灣民眾對於火車誤點總是習以為常。在台灣,列車延遲5分鐘會被歸類為誤點,在英國,列車延遲10分鐘算誤點,在義大利,列車延遲15分鐘才算誤點,臥鋪列車則是延遲30分鐘算誤點,在誤點的歸納計算中並沒有一個全球計算的標準,但在這當中出現了一個以「秒」計算的國家「日本」,在日本只要列車晚抵達1分鐘,全部會被計算成誤點,根據JR 東日本的數據統計,每一列車延誤時間無論是大雪、大雨之年,在這幾十年下來,每一列車的延誤時間平均都在一分鐘以下,這個準確性的鐵路帶動日本整體經濟發展,這本書帶我們深入探討日本鐵路系統獨步全球的準時性,有別於其他國家的鐵路發展關鍵。
日本鐵路發展極具特色,與西方經歷漫長的馬車時代不同
日本由於過去幕府因為嚴格的管控,限制馬車在街道上的通行,使得日本社會機會沒有經歷過馬車時代,直接進入到到鐵路時代,鐵路的普及快速連接日本各城市,促進人流與物流的快速移動,為日本經濟奠定了打下了基礎。
雖然日本鐵路在初期展現了巨大潛力,但列車誤點還是很普遍的問題,直到明治30年結城弘毅的出現,才迎來轉機,他與駕駛員一起研究出,在行駛路線標註關鍵地標,並要求駕駛員再經過各地標時要遵守預定時間準時通過,這樣的改變也獲得了成效,列車開始依照時刻表準時行駛,然而,日本也並無因此滿足,仍然精益求精,陸續派遣技術人才至海外學習新技術,持續優化及創新,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鐵路至今擁有令人稱羨的準點率與擁有先進技術聞名。
日本之所以可以實現準時,不僅是因為列車能準時抵達與駛離站點,更關鍵的技術在誤點後如何立刻恢復正常運行,日本制定出每年一次的基本運行計劃,在編制階段就會先把可能發生的問題逐一列出,做出一系列的應變計劃,書中詳細記錄著如何從誤點回覆準點的作法,以及事件發生時整個組織的協調運作方式。
這本書包含不少專業術語,讀起來確實有些挑戰,但它能幫助我們從經營者的視角深入理解鐵路專案的複雜性。書中闡明了鐵路設計不僅僅是技術和環境層面的考量,更牽涉到發展至今累積的歷史包袱,讀完這本書認識到國家鐵路計劃的成功,並不僅需要專業的工程技術,同時也需要跨領域的整合能力,期待未來有機會能看到更多國家在鐵路計劃的升級。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