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好書指南 |《石頭記: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

好書指南 |《石頭記: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

「包容悲傷和形成岩石都需要時間,記憶和地層都是層層堆疊,間或被不連續面中斷。結合個人記憶、地質學、人類學、歷史學、遊記、親身訪談,這是一本既私人又公眾的悼亡書。」

儘管人類總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如果考慮到存在的時間,我們相對於整個地球只是一粒塵埃;許多生物早在人類演化出現之前,就已經成為這顆星球上的風景。不過更古老的,大概是不受生命束縛的石頭,而它們普遍被忽略的存在,更讓人難以發現它們一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紀錄著歷史的痕跡。

《石頭記: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是一本以石頭為名的作品,分成大理石、砂岩、片麻岩、磁鐵礦、鯨脂石、鐵與白雲石等七個章節(包含〈後記〉),並且將帶領讀者從都會區到杳無人煙的北極圈,聽見這些由石頭所訴說的故事。儘管有著自然科學的表象,書中談論的卻依舊以「人文」為主,包含環境與其他人種,藉由石頭作為媒介,歐洲人與世界的互動,以及前者所帶來的影響,才是這本書的主軸。

對於有興趣想要翻閱本書的讀者,相對於「人類學家」所暗示的科學理性,「隨性、觀察紀錄」或許更接近於《石頭記》真正的風格;雖然裡面有著大量知識,整體讀起來的感覺相對意識流,加上若不是那麼熟悉西方歷史,更可能會讓讀者在一開始感覺難以吸收。但隨著慢慢習慣作者的節奏,加上主題開始延伸到火山、大航海時代遭到迫害的非歐洲人種等更容易引發共鳴的領域,也就能夠開始理解這些文字想要傳達的事。

因為至親離世而展開的探尋旅程,《石頭記》其實並不是表面上看來那麼「科學」的作品,反而更多的其實是對於殖民、帝國主義與種族優越的批判,還有對於所謂「現代」人類作為的深切反思,而在這樣的字裡行間,也可以明顯感覺到其中哀悼的意涵。儘管因觸及的主題相對廣泛,這樣的方式卻也讓人能夠深刻體會石頭與人類活動的緊密關係,並且獲得另一個觀察歷史的角度。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