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與AI技術高度普及下,許多傳統勞動型職業逐漸被自動化技術取代。然而,作者試圖挑戰這種主流觀點,深入探討為何傳統工藝、手作技術與勞動密集型職業在當代重新受到重視,甚至成為一種文化趨勢。作者從社會學、經濟學與文化分析的角度,揭示這些「老派工作」如何從被視為過時,轉變為一種象徵職人精神與美學價值的潮流現象。
本書強調,「老派工作」並非只是勞動階層的象徵,而是一種專業技藝的傳承,蘊含著獨特的匠人精神。這樣的匠人精神類似日本的「職人精神」,有時會從電視上看到日本職人的介紹,無論是對料理、工藝品、茶道、咖啡烘培等,都可以體悟到職人對於眼前事物的專注與堅持,而這樣的精神正是作者在本書所追求的價值。
書中以調酒師、釀酒人、理髮師和切肉師為例,提到這些職業相較於現今搶手的工程師或高科技人才而言,可能不是一個「好工作」的選擇,但對於從事這些職業的匠人而言,卻能從中享受工作,獲得工作意義,同時也是通往快樂的途徑──「他們不斷尋找能為自己帶來意義的工作,還成立職業社群;當中成員有自信,也認為自己有份好工作。」
作者提到在這樣的工作領域中,「酷」工作占有相當獨特的地位,例如明星音樂人、藝術家和設計師等,其中特別提到「文青」這個身分。雖然文青一詞似乎帶有負面涵義,像是有些人大學畢業,卻決定從事偏工人階級的工作,但對這些人來說自己的工作是很酷或浪漫的,甚至認為這是一種召喚或天職。另外,也舉出原本在所謂正軌人生卻突然轉職的例子,像是一位年近三十、在廣告公司做著設計工作的人,因為厭倦辦公室生活,所以決定依照當時的興趣烹飪走出另一條路,這樣的人生軌跡似乎也滿符合文青的設定。 本書最後附上作者如何完成此著作的過程,介紹了像是搜集資料、田野調查、訪談、資料分析以及一些侷限,訪談過程中,作者會請受訪者先聊聊職涯道路和背景,並針對其專業提出問題,後續再從蒐集到的資料整理出脈絡⋯⋯讀者便能從後記中了解作者編寫本書的方式,這似乎也是一種很「老派」的工作呢!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