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每個人都在強調情緒穩定的重要性,到底什麼樣的情緒才算穩定呢? 統計上會以波動性與離散性來描述穩定,但根據算法的不同,定義也會有所出入,或許情緒也是這樣吧,因人、因時、因事而異,重點是了解情緒的核心究竟是甚麼才好隨機應變。
《腦內的猩猩》這本書從情緒本身、造成的影響、常見的陷阱、避開陷阱與情緒友好相處等方面著手,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敘述、有趣的比喻和豐富的心理實驗,讓讀者輕鬆吸收、相信,並在生活中發現與實踐內容。最重要的是,下次被猩猩突如其然地打擾時,我們不用再慌亂而驚恐的驅趕它,而是可以帶著理解歡迎、陪伴並送走它。
心理學家將紛繁複雜的情緒歸納為快樂、悲傷、生氣、驚訝、反感和恐懼六大基本類型
這些情緒如同三原色,構成我們豐富的情緒世界。這些情緒並非天生固有,也非外界灌輸,而是大腦根據當下環境與過往經驗所進行的預測結果。比如腸胃蠕動這件事,可能是聞到雞湯香味後預期美食將至,也可能是在預測焦慮場景即將發生,身體反應相同,感受卻截然不同。這揭示了情緒是我們身體感受與環境結合後的結果。
但如此多情緒有其必要性或好處嗎?心理學實驗指出,人們若每天體驗較多維度的情緒,罹患癌症的風險會降低,無論是正面或負面情緒。儘管與罹癌率無關,負面情緒更可能在長期累積後損傷大腦,像是長期憂鬱、焦慮會導致海馬迴萎縮,影響記憶力與認知功能,就如憂鬱症患者所感到的記憶力下降、反應變慢。
想要馴化內心的情緒並不容易,就像叛逆期的孩子一樣,一時壓抑促使事後加倍的渴望;下意識地指責只會造成更多的忤逆,要有技巧地順毛摸,使思想回歸正軌:
- 專注干擾源:選擇特定事物分散注意力。
- 延遲自己的想法:固定一個特定時間允許自己胡思亂想,避免情緒隨意干擾生活。
- 避免多工:大腦負荷過重時,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 接受擾人想法存在:學會適應而非抵抗,漸漸就習慣了。
我尤其喜歡作者強調情緒其實是外界傳達給我們的訊息,而非無法接納的不速之客。我們要做的不是控制或壓抑情緒,而是學會用同情心與尊重的態度對待它們,進而有效回應。當我們對情緒有更深的理解與接納時,便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或許這樣就能讓情緒在自己舒適又穩定的範圍內波動起伏,生動、活潑,帶來樂趣與變化而不是危險與警覺。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