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犯罪小說,利用模糊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界線,引出兩者背後的故事。故事的走向,偏向加害者當了「一輩子的受害者」,逼不得已行此決定。作者陳雪在線索間自然地插入每個角色的故事,而且一次揭露一點,從一開始的第一印象,漸漸剖析到心理層面以及不為人知的過去。在人格的建立和人性的刻畫上,都有很精彩的表現。
1. 有一種炫富是證明自己和你不一樣
小說中的衝突,始終來自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對立。張家人是小鎮大戶,在樸實的街上蓋起來巨大的「白樓」,藉此和眾人有所區隔。陳雪這樣描述,
「有一種炫富是低調的炫耀,為的不是讓人看了嫉妒,而是讓你覺得自卑。這種炫耀不是要證明比你強,而是要讓你看到立刻感覺到他創造了一個結界,讓你就算站到我面前,面對面那麼近,那個界線一出來,立刻清楚界定你跟我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
作者藉由這種證明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炫富方式,反襯故事中的其他平凡人,但這些都不足以導致犯罪動機。真正引起犯罪動機的,是這些掌握權力的人,開始利用權力踩在毫無抵抗力的人身上,而當人陷入絕境時,便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
2.被害者為何無法逃離加害者
我們常疑惑為何被害者不逃離加害者的魔爪,但站在被害者的立場,由於生計與自由長期被人掌握,他們早已習慣別人做主,自我謀生能力低落;加上在受虐過程中,心中所產生的自卑感與依賴感,使得他們難以離開加害者。最後開始催眠自己,這一切或許只是夢境,或許有一天醒來一切會不一樣。
旁人在協助受害者時,除了要建立他們逃走的勇氣,也要協助規劃離開後的生活,如何自給自足,不再成為下一個依賴者,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做到這點,如同村上龍在《最後家族》所提到,許多受害者最終又會回到加害者身邊。
3.善惡分界
看到書中好人與壞人的界線模糊,實在很難說明如果重來一次該如何是好,在受暴的當下又該如何反應。不管如何,在預知未來即將受暴的同時,先逃離加害者,保證身體安全,再做長期規劃,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陳雪寫出人們在面對苦難時,透過彼此互相扶持度過難關,縱使知道不合乎法律,也遵從內心的選擇。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又藏著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到在絕望之中,人們仍然會放手一博,即使到東窗事發,也坦然的接受結果。
🟠本篇選書:《親愛的共犯》
關於編輯

閱讀三小事 【IG連結】
IG專頁「閱讀三小事」,筆者Tim現為北部醫學中心內科醫師,將學醫的熱情投入在文學閱讀上,用簡單的文字,為讀者整理每本書的「三觀點」,涉略文學與人文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