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有意思,因為《金錢心理學》作者丹艾瑞利會寫這本書的原因,在於自己某一天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一位朋友在信中說:「丹,我真不敢相信你會變成這種人。你什麼時候變得這麼貪婪?怎麼會改變這麼多?」
接著作者問他指的是什麼事?寄信的朋友回信貼上好幾個連結,這些連結形容作者是「新冠病毒詐欺」的「幕後總工程師」,更是「21世紀議程陰謀」的首腦。也就是作者與光明會的朋友與比爾蓋茲聯手,想透過注射會讓女性不孕的疫苗,來減少地球的人口。
乍聽之下很荒謬吧?就像我們經常看到許多網路上的邪惡陰謀論,都會在心裡想:「這一看就是假的,最好有人會相信。」然而事情沒這麼簡單,原本作者也只是認為這件事很可笑,並不當一回事。
然而當他在網路上發現越來越多類似的貼文,而且底下的評論已經累積好幾千則,還有人開啟線上會議討論作者的性格缺陷與邪惡動機。甚至有人號召「紐倫堡審判2.0」,要判作者有罪並公開處死。而且作者後來還發現,除了網路上不認識的人之外,還包括過去讀過作者的書並推崇的人,甚至還有真實世界認識作者多年的人,都相信這個謊言。
正是因為這個事件,讓作者決定開始研究「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書中提出許多心理學的理論與親身的經驗,來分析這背後的成因。
以下跟你分享深陷「錯誤信念」其中的原理,簡單來說錯誤信念的漏斗可以分為情緒元素、認知元素、性格元素與社會元素。
情緒元素:人是感性的生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強納生海德特說過:「先有直覺,才有策略性的推理。」也因此在錯誤信念漏斗的第一步,常常是因為當事人遭遇到不可預測巨大的壓力,導致情緒驅動他們產生巨大的力量。這時他們會感到缺乏掌控的感覺,也會開始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為了找到掌控感,他們需要找到可以怪罪的反派人物,這樣可以得到暫時的慰藉與掌控。
認知元素:當我們受到情緒的力量驅動時,「確認偏誤」就會開始影響我們,開始替錯誤的信念找故事來支撐,這種思維也會開始讓我們偏離現實。比如我們相信「疫苗會引發自閉症」,就有可能去搜尋「疫苗引發自閉症」來搜尋資料。然而,我們以為在搜尋某個主題,事實上只是找了大量的結果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假如一開始的想法就錯了,搜尋完只會更加相信這個想法。因此應該要輸入「疫苗不會引發自閉症」,透過正反兩方的資訊來研究,不落入「確認偏誤」的陷阱。
性格元素:並不是每一種人都會陷入錯誤信念的執念,而是具備某些性格特性的人,比較容易接受和世界有關的錯誤論述。像是比一般人更容易記錯、落入錯誤回憶的人,或是過度信任自己的直覺的人,以及容易看見不存在的模式、自戀類型的人。性格不容易改變,但知道有哪些人格特質容易落入錯誤信念,可以避免掉入這些風險。
社會元素:錯誤信念會透過強大的社交影響力吸引著人們,因為這些與主流社會脫節的人,或是受原先親友社交圈排斥的人,更容易受到這種社群吸引,在於其中可以獲得歸屬感。而當掉入錯誤信念團體時,我們會開始尋求「社會認同」,會想在新團體中表現,更加強了新信念的植入。而最終難以脫離團體,是因為「認知失調」,以及為了鞏固在團體的地位而表現忠誠,最後又怕失去地位與人際關係,更讓人深陷其中。
最重要的是該如何幫助落入錯誤信念的人,那就是不應該排擠他們,即使不認同也要在旁邊給予支持。因為一旦被排擠,除入更融入錯誤信念群體,另一方面就算他們最後發現有問題,也會覺得很丟臉,而不願意公開說出自己的經驗。
至於若受到各種陰謀論的故事吸引時,該如何利用認知來頭腦清醒,可以試試這「三項剃刀法則」:
ㄧ、能用愚蠢來解釋的事情,就不要用惡意來解釋。
二、我們應該選擇最簡單的解釋,直到證實這項解釋不足以完整說明原因為止。
三、毫無根據的主張,也不需要拿出證據就可以反駁。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