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好書指南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好書指南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對個人來說。可以以出身公屋自豪,但條件是現在不住在公屋。對社會來說,同樣可以歌頌公屋的庶民情懷,同時卻不想讓公屋蓋在自家門前。」

香港,這個擁擠的城市,約有 750 萬人,有世界上最為獨特和複雜的公共住房系統。自 1953 年石硤尾大火,這場火燒毀了 45 畝的土地,有 50,000 多名災民無家可歸,也因此有了政府的大規模建設計劃。

香港的公屋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變遷,成為了數百萬市民賴以為家的地方。然而老一輩子卻總會說「希望子女能離開這個『窿窿』(洞穴)」,公屋故事,那些未被正視的問題從這本書中被娓娓道來。

公屋是一個階級,在她眼中代表一種對人生的橘線。子女能離開公屋,才算出人頭地。

根據作者揭露,公屋建設早在石硤尾大火前就出現,例如模範邨與上李屋,因此公屋極有可能,是跟著跟香港快速發展的出口輕工業,一起衍生出來的政策。工業化的香港需要廉價的勞動力,為了降低人力市場的成本,變大規模興建租金低廉的公屋,「實質是對工業家做出工資補貼」,美其名對香港人的居住保障,背後卻是更大的利益牽引。

這些公屋也因此衍生居住環境擁擠、設施老化、社會問題集中等狀況,高密度居住環境中容易滋生社會衝突、青少年問題和犯罪活動。

面對這些挑戰,香港的公屋政策需要進一步改革,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改善公屋的設施,提升居住環境質量;同時,應加強社會服務和教育資源,幫助公屋居民擺脫生活困境。相較之下,我喜歡台灣的社會住宅模式。台灣的社會住宅強調舒適的空間規劃和完善的設施,這樣的空間成為年輕人初入社會時的重要選擇。

香港的公屋系統在歷史的洪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解決了無數人的住房問題。然而,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公屋的缺點和黑暗面日益顯現。面對這些問題,政府和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推動改革,提升公屋的居住品質,確保每一位市民都能擁有體面的居住條件。

只有這樣,公屋才能真正成為「家」的代名詞,而非「窿窿」的象徵。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