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書名會以為是心理勵志類型,像是以心理學理論教你應該適時的放鬆,不要過度緊繃,對你的人生會比較好。結果翻開書裡看了才發現不是這種以理論來闡述的書籍,比較像是分享人生經驗的書。
作者郝培強是程式設計師,也是創業者、網路自媒體經營者。書中分享了許多關於他的創業經驗、自我成長經驗,甚至有學英文的經驗,以及各種的人生體悟。以下分享幾個我印象深刻的內容:
1.不爭論原則
在兩個人或是多人溝通的時候,大家的目的在於說出各自的想法,而不是去反駁對方。即使不認同對方的想法,也把重點放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之上。這樣的話就能高效溝通,而不會浪費時間在反駁對方,而最後什麼都沒有討論到。
2.學會掌握節奏
做事情需要有規律與計畫,因為沒有規律與計畫的話,就沒有辦法保證做任何事情都能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可能一開始很有熱情、做的很多,但第二天沒有心情,就什麼都沒有做。這樣自然無法投入夠多的時間,當然也無法成就任何事。
3.長期積累的意義
每天進步一點點,幾年後累積起來就會成長非常多。就像作者說的:「很多讓人受益綿長的事情,做起來很困難。它們的好處往往不能立刻展現,所以人也就沒辦法獲得即時的成就感。而人的成長也包括能夠去追尋那些可能會遲來的成就感。因為人可以從中獲得即時成就感的東西,往往難以令人受益綿長。」
4.自我設限是最大的阻礙
作者提到電影導演侯孝賢說過一句話:「以前我們拍膠片,很貴!現在都數位化了!可以沒有限制地拍,年輕人,你們還怕什麼呢?勇敢地去拍吧!雖然我現在已經六十八歲,但我想我還能拼個十年。」以前拍電影最困難的不是找演員,而是膠片很貴,但現在數位化了,要拍多久都可以。很多事情現在都比以前更進步與方便,如果依舊抱怨外部的環境,會不會其實是自己在阻礙自己。為什麼我們還躊躇著,不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呢?
5.學英文的方法
書中提到,作者學英文的方法是透過依照自己的程度,來觀看美劇,但不要顯示字幕,再逐步提升。當我們能夠理解劇中大部分內容時,就開始聽英文Podcast,因為影片就算看不懂,以角色的行為還是能猜到,而且對話都比較容易;但Podcast則會有大量的字彙,以及語速更快。重點是先練好聽力,即使口說不會,至少聽得懂也比較有機會溝通。但假如在聽力字彙量不足時,就冒然與他人對話,進展會很有限。不過重點仍是要找到你感興趣的內容,這樣你才會想繼續學下去。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