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人到了外地反而能更清楚的看見家鄉,以一種同時兼具局外人與局內人的角色,在身體上保持著抽離與旁觀,心上卻又牢牢沾染著家鄉色彩,不經意間展現出那獨特顏色。
所以這本書才顯得既有趣又真實,《巴黎的想像與真實》乘載了一個外鄉人來到一個陌生美麗地方的所思所想。帶著原鄉的印記,充滿各種對陌生國度或好、或差的想像,感受、適應那些跟家鄉不同的習慣與風情;也真實地在這塊土地生活,任由時間慢慢在自己身上烙印下當地痕跡。
漸漸地,他鄉也成了己鄉,所以海明威說:「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離開了巴黎,巴黎仍會永遠跟著你。」;所以作者說:「巴黎是永遠跟著我的宴席,充滿著我個人太多的私心厚愛。」
當然,能讓他們有這樣的感悟,巴黎的美可能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其中厚重的歷史感或許是我在書中不停感受到、並為之驚嘆的一點,像是巴士底地鐵站內就留有巴士底監獄的遺跡、壕溝護牆,並且上頭還另外裝飾了法國大革命的馬賽克磁磚,訴說著當時的故事。而巴士底監獄的淪陷就是其中一個無法視而不見的篇章,憤怒的人民借此來宣洩對貴族的不滿,任由情緒蒙蔽一切,使得巴士底監獄成為犧牲品。
這件事就發生在這裡,這個人來人往的車站,被踩在人的腳下,放在人的眼前,如此巧無聲息,卻在突然發覺時感到說不出來的震撼,原來歷史與我們這麼近啊!
奧斯曼街道上充滿年代感、古色古香的奧斯曼建築,在19世紀進行都市規劃時被遺留下,更是讓巴黎隨手一拍都美得頗有風情。
這些路上的公共建設都需要將長、寬與高分別經過精量計算,並使用相同材料與一樣尺寸建成,且建築高度要與道路比例互相配合,這樣的限高使得城市內的建築物不會令人感到壓迫,而能更好的享受在街道上的時光、通勤的過程。

雖然這背後隱藏著居住空間不足的問題,但得與失似乎本來就只是個人抉擇。不知道在城市生活的大家平時會留意周遭嗎?原來今天的天空晴朗無雲、瞥見遠方的山巒疊翠?
而最特別的就是作者對法國人的描述「自由、平等、博愛」,以包容的環境、哲學教育允許人民自由地表達自己;以補助、公平地資源分配、抗議遊行與罷工展現對於不平等的不滿並促進平等;以非營利組織、社會工作者讓彼此互相幫忙、共享資源。我想就是因為過去的渴望,掀起了一場場革命,也在這過程中將這些理念潛移默化到心理,所以作者才能在當地感受到這樣鮮明的文化烙印。
作者筆下的巴黎令人嚮往,真想哪天也能去看看呢!
🟠本篇選書:《巴黎的想像與真實》
關於編輯

拾光Ya&Micy 【IG連結】
Ya&Micy 目前是在後火車站大學就讀的研究生,在選書的方面較為偏愛人文科學、商業金融、自然科普……等工具書或知識導向的書。我們始終相信:「永遠不要停止進步。思維沸騰的瞬間,是足以燎原的星火。」 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希望藉由每週分享的書籍,在字裏行間給讀者們心中埋下火種,期望這小小的星火終將燃起不滅的火光,喚起心中對知識的喜愛,最後,願讀者與我們一起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