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失調:人類如何說服自己相信謊言
法國作家卡繆曾說:「人類一輩子都在努力說服自己,讓自己的存在不荒謬。」當一個人的內心同時存在兩種相互矛盾的信念時,就會產生「認知失調」,這是一種讓人不適的精神緊繃狀態。為了消解這種不適感,人們往往選擇扭曲事實,甚至替錯誤的決定找藉口,試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支持者為何無法接受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犯法?
當一位曾被視為清流的政治人物一步步走向貪腐,其支持者往往選擇視而不見。這是因為當面對與自身理念相悖的資訊時,大腦會自動關閉負責邏輯推理的區域,以避免產生認知失調。這種現象稱為「逆火效應」──越是接收到反對的證據,人們不僅會拒絕接受反而會更強烈地堅持原本的信念。
一旦投入大量時間與情感去支持某個政治人物,支持者們便難以承認自己的選擇可能是錯的。改變信念的成本太高,因此,比起接受事實,許多人寧可扭曲解讀,甚至編造陰謀論來維護自己的信仰。
從「政治手腕」到「鋃鐺入獄」,究竟哪一個環節出錯了?
多數政治人物並非一開始就貪污,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只是適應政治現實」。最初,只是接受來自廠商一頓午餐,告訴自己這不過是工作的一部分。後來,與其在餐廳談,為何不乾脆到高爾夫球場談呢? 影響又不大,而且相較吵雜的餐廳,廣闊又人少的高爾夫球場更適合談事情。再接著,既然已經接受在球場談公事,那麼應邀到國外的高級球場享受款待,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對。
隨著一次次的自我說服,當習慣接受權力帶來的便利後,最後一步──收受賄賂、濫用權力,便成了順理成章的結果,距離入監服刑只差一個地檢署的聲押禁見。
人們傾向於尋找與自身信念相符的證據,並忽略相反的事實
例如,一個孩子如果相信自己是慷慨的,他就會持續慷慨待人。但當行為與負面的自我認知吻合時,人們反而不會產生認知失調。 這說明了為什麼某些人不會因欺騙他人而感到內疚。如果他們早已認定自己是「逐利者」,那麼不誠實只是他們所有選項中,最理所當然一種。商人賣出重大瑕疵商品時不會愧疚,詐騙犯騙光祖母的畢生積蓄時也不會痛苦,因為他們早已說服自己:「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
特權最大的盲點,就是它讓擁有者覺得自己理所當然應該享有一切,而那些被壓迫的人,則活該承受不平等的待遇
歷史上,許多不公正的制度都是透過刻板印象來合理化的。當一個族群被剝奪受教育與擔任體面職業的機會,社會便會進一步塑造出他們「沒價值」、「不受教」、「行為不端」的形象,以此作為歧視的正當性。這種自圓其說的偏見讓既得利益者不會因為自己的壓迫行為感到內疚,因為他們相信:「這些人本來就不配擁有更好的生活。」
我們真的在思考,還是只是在找藉口?
認知失調是人類心理防衛機制的一部分,但若不時刻警惕,我們很可能會為自己構築一個充滿謊言的世界。真正的清醒,不是永遠正確,而是願意在錯誤面前誠實以對。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