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科學的角度解析人類無法輕易原諒他人的思維模式,提出:「正義中毒是一種大腦機制,任何人都可能陷入此狀態。」我們天生具備對立與比較的傾向,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
試問自己,是否經常與同學、同事比較優劣?
我常覺得某些同事比我優秀太多,而這種比較心態有時讓人陷入焦慮。然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單純用好壞來定義自己或他人,甚至透過貶低他人來提升自我價值,實際上並沒有意義。透過《正義中毒》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跳脫這種比較與對立的心理桎梏,不再被大腦的本能所掌控。
閱讀這本書的同時,臺灣正爆發一系列社會事件,例如 YouTuber 眾量級頻道的股權爭議、虐童案剴剴事件,甚至更早的 Me Too 風暴……這些事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直接關聯,卻能輕易激起大眾的情緒,讓我們不自覺參與炎上、公審與肉搜,彷彿這樣才能伸張正義。
然而,當我們批判他人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受到快樂。這正是「正義中毒」的核心機制。
我們以為自己在伸張正義,但實際上只是沉溺於攻擊他人所帶來的快感,甚至不求事件的真相與全貌,盲目跟從輿論。在社群媒體與新聞推波助瀾之下,這種現象變得更加普遍。
書中提出「並列思考」的概念,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練習理解完整事件,接納來自不同角度的觀點,而不是聚焦於衝突點。我們可以與朋友進行討論,嘗試從不同立場出發,不帶情緒攻擊,只進行理性探討。任何事件都不應該簡單地以「對」或「錯」來總結,因為現實往往比二元對立更加複雜。
有趣的是,本書並未提供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作者希望讀者能夠持續思考,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接受外界的資訊餵養。這樣的設計讓讀者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更能在生活中實踐,挑戰自己的思維慣性。
閱讀《正義中毒》的過程,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對「正義」的理解是否過於簡化?我們是否曾經因為追求「正義」,而不自覺地陷入攻擊他人的快感?這本書提醒,真正的正義不應該是群體的情緒發洩,而是來自對真相的追求、對不同觀點的尊重,以及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唯有如此,才能擺脫「正義中毒」。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