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異國語言的人,意味著比起其他人,對另一方能夠有更多的同理。因此譯者既可能遭到自己人懷疑忠誠,又要面對冒犯另一方的風險。」
隨著Google翻譯越來越精準,有些人也開始認為「翻譯」與類似的工作,在未來將會面臨不小的挑戰,甚至被科技淘汰;連已經學了十幾年韓文的我有時都會自我懷疑,當初為了學語言所投注的大量時間,是否真的那麼容易就被取代。但比起單純把字詞換成另一個語言,恰當的翻譯除了要能夠選擇合適的對應詞,還必須針對當下的情境進行調整,尤其是在會談、協商這類相對重要的場合,「翻譯」的重要性也會變得更加明顯。
《翻譯的危險:清代中國與大英帝國之間兩位譯者的非凡人生》的兩位主角「李自標」與「小斯當東」,分別是清朝被迫全面開放通商前,英國兩次派遣使者出訪過程中的關鍵角色,儘管國籍不同,但他們都被夾在兩種語境之間,成為兩國代表的溝通橋樑。特別是在英國和清朝的利益不一致,對彼此的理解也有限,卻又都自居強權的情況下,「翻譯」不僅僅是語言轉換的通道,還要適時地調整那些外交對話的語氣,降低發聲衝突的風險來達到讓出使完美落幕的目的;也因為他們所握有的詮釋權力,「翻譯」更成為足以威脅生命的高風險任務。
儘管書中呈現的是全球化初期,算是相對極端的時代背景,《翻譯的危險》本身的存在,似乎也證明了「翻譯」的重要性;就算作者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已經是著名的漢學家,對於華語也應該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卻還是必須要依靠專業的翻譯,讓書中的內容能夠更清楚、精確地被呈現。
在書中,「小斯當東」認為兩個不同的語言之間,其實很少存能夠完全對應的詞,這和另一位講求逐字直翻的同事形成鮮明對比,這同時也是現代翻譯常見的問題;藉由書中的極端情境,兩種翻譯策略所導致的,不僅僅是文意與理解程度的落差,更間接導致清朝與英國官方對彼此的態度變化。
如同影集《三體》當中,外星人與地球人因為語言而產生的隔閡,儘管翻譯軟體及AI已經能夠完成某種程度的翻譯任務,但不論語言或是人類,其實都隨時處在變動中,而那些不穩定性也註定讓科技永遠需要多一點時間適應。就更不用說那些經常溢出於文字之外,有時比語言本身更重要的言外之意。
回到開頭說的,翻譯會因為科技被取代嗎?透過百年前的經驗,《翻譯的危險》或許也提供了一個更有說服力的答案。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