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取得財富的方法不斷變化,人類追求財富的本性依然亙古不變,所以世界史也可以說是人類追求財富的經過。」──《一小時讀通世界金融史》
這本書帶你從金融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演進。自古成王敗寇,一個個帝國曾盛極一時,最終卻因為各種原因走向衰敗甚至滅亡。你有想過,若從國家經濟政策及金融角度出發,我們是否能看見這些興衰背後更深層的結構性因素嗎?
一國的興衰,往往取決於經濟穩定與稅收制度的健全。書中提及最早的「公司」概念可追溯至西元前 130 年的古羅馬,當時候的羅馬政府將收成稅外包給民間課稅員,並預售五年期的課稅權,換取一次性大筆稅收,雖然能快速填補國庫,卻須提供折扣作為交換。此制度最大的問題在於課稅員的權力被無限上綱。同時課稅包商會再聘僱當地的課稅員,領地人民面臨稅收的多重剝削,因而造成稅率暴漲,導致領地叛亂。
到了中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背景就是源自於相同原因,一般人民的土地稅賦沉重,而貴族及神職人員卻享有免稅特權,即便當時的財政大臣內克爾有心想改革,也因觸犯既得利益者,而遭到大力反對與抹黑,最終讓人民選擇揭竿起義。
國力的根基在經濟,經濟的命脈在金融。
這句話在近代史中能得到有利的佐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列強元氣大傷,美國與日本迅速崛起,工業生產與穩定的金融體系,迅速躍升為世界主要經濟體。此一權力與資源的重新分配,卻也埋下日後衝突的伏筆。
1929 年經濟大蕭條席捲全球,金融體系崩潰、失業激增,激化了各國內部的不滿與動盪,使得極端主義與軍國主義乘勢而起。最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正是這場經濟與金融角力的歷史延伸。 作者以輕鬆易讀的文字搭配重點圖示,讓讀者能更容易用金融的角度重新理解歷史,歷史從來不是單一事件的記錄,而是由不同立場、權力關係與人性動機交織而成的複雜全景。歷史課本上的成王敗寇、朝代更替,絕非偶然。每個影響世界的重大事件,其走向最終都與背後深層的經濟與社會脈絡息息相關。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