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性』的意思是,人們會理解並記得你的概念,而那個概念也會發揮長遠的影響―改變大眾的意見或行為。」
本書作者希思兄弟從謠言、童話、都會傳奇等不同切角解構行為設計學,他們深信「概念並不是天生就有趣,而是靠後天努力變得有趣的」。
拆解具有黏性的概念後,他們統整出簡稱為SUCCESs的「概念產生黏性六大原則」:簡單(Simple)、意外(Unexpected)、具體(Concrete)、可信(Credible)、情感(Emotional)、故事(Stories)。
透過細膩而具體的案例解析,橫跨生活中教育、商業、傳播、醫療等領域的概念構成,深入淺出地展現「有黏性的概念能帶來之影響力」。
我們花大量時間訓練人們追求答案,奇怪的是卻絕少訓練人們去學習如何將答案告訴他人。
為了讓概念產生黏性,經久耐用,必須透過「核心 + 簡潔」的公式傳遞簡單的訊息,接著以「打破模式」的意外吸引觀者注意力;下一步藉由「可以用感官體會的事物」具體描述讓受眾「聽懂並記得」,佐以實際經驗帶來可信度,訴諸情感讓人們開始感到「在乎」;最終用「故事」讓觀者產生行動力。
本書中闡述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有趣案例:彰顯胖子吃潛艇堡快樂減肥實例的大膽速食廣告;馬丁路德金恩被暗殺時,愛荷華州工作的小學老師為白人孩子們編造藍眼和褐眼歧視模擬體驗,讓偏見變得具體而減緩了種族歧視;諾斯壯百貨員工會開心地把顧客在梅西百貨買的商品包裝成禮品,帶來令人意外且驚豔的顧客體驗;以及德蕾莎修女原則:如果我看到的是一個人,就會採取行動,也就是「同理心來自個例,而非模式」的概念,成功的案例皆回扣到了SUCCESs的部分原則,鉅細靡遺的故事解析十足精彩。
將知識放進更貼近人生、更衷於日常生活情境的框架,概念世界美好的地方就在這裡。
具有黏性的概念會激起兩種情緒:驚訝會抓住我們的注意力,而興趣會維繫我們的注意力。一旦我們戴上分析的帽子,對情感訴求的反應就不同,感受能力受阻後,容易落入「知識的詛咒」。
堅守對事物的理解、慣於同溫層的價值觀和思考模式,反而難以享受生活中差異所帶來的好奇心與樂趣。
統計數字並不是天生就有效,是人性化的尺度和脈絡讓數據奏效;得以作為「證據」的數據固然重要,但在理性框架下,還能保有感性的生活、盡己所能的感受和傳達,才能打動他人並造成正面影響力,這也是本書帶給我彌足珍貴的體悟。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