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影視作品裡,精神病患者被賦予了一種在作品中的真實,他們瘋癲、危險、不可理喻,失控與傷害是他們的代名詞,所以需要被特別收容、被特別對待、被特別監管,這樣特殊的場域形成了一種外人難以想像的異文化。
《在奇幻地》這本書揭開了部分神秘的面紗,它是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用大量的文獻引用描述了精神病院內的文化與形成;用親身經歷展現了病院內的日常與規章,甚至涵蓋疫情的衝擊與處理。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收錄一段段的獨白:
我感到失去姓名、失去自我…………我所有的想法都被猜到了。我意識到我再也無法保持自己的想法了。
遠處的我也有很真實真實真實醜陋的東西,但是平原是一個遮陽棚。
……總是能把我的容貌裝扮成女性的樣子……那麼上帝就會安靜地繼續屈服於我的吸引力。
有些跳脫的、令人迷惑的文字肆意流淌,乍一看覺得莫名其妙,但仔細想想又好像能感受到他們文字中的不安與惶恐。這讓我忍不住思考「精神病」到底是怎麼判斷與治療的呢?僅靠患者口述,醫生就能判斷這樣心理與生理互相影響的疾病嗎?最核心的病因是精神上的壓力與焦慮,還是身體上的不適與混亂呢?誰是因,誰又是果呢?
書中描述了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簡稱DSM)至今5次改版的演變,從難以用於診斷的行為反應描述;到標準化的診斷依據;考慮臨床使用而加入文化影響;最後到2013年的最新版,減少標籤化,改成光譜與向度概念。
儘管如此,現行醫療體制難以兼顧個體的文化脈絡及其生命經驗,導致精神病診斷還是不可避免的邁向生物醫學化,而強調疾病的生物學基礎及藥物治療,導致醫療權威凌駕於病患的自我認知之上。當診斷有了規章後,病人就被簡化成一個個符合規章的描述,不再擁有規章外的可能。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精神病院中的生活,藉由病患、醫護人員到環境的互動,呈現出獨特的生態。並且整理相關書籍、資訊,展現多樣的觀點與反思,讓人了解此異文化的同時,不禁思考我們作為社會環境的一環,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就像拉岡所說:「精神病患演出精神病患」,滿足了他們眼中的我們作為他者的欲望。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