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其重要性無可取代。這片古老的土地不僅是佛陀的誕生地,更是他歷經修行、證悟成佛的關鍵場域。因此,印度保留了大量珍貴的佛教歷史遺跡與豐富的修行傳統,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共同確立了印度作為全球佛教信仰核心的地位,作者身為佛教徒決定踏上這片土地,挖掘更多印度歷史文化,透過文字和照片記錄下這片土地的美好,把這份美傳遞給讀者們。
印度除了是佛教的故鄉,也是婆羅門教的起源地,婆羅門教至今發展超過三千年,是歷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其原先是亞利安人的信仰,在西元前1500年左右,亞利安人開始擴張領土,陸續佔領印度河流域及恆河平原,戰爭中地戰敗的土著們淪為了奴隸階級,開始有了種族貴賤之分,為未來的種姓制度埋下伏筆,成為印度社會結構的轉捩點。
佛陀證道後開始弘揚佛法第一站就是在迦尸,當時佛陀的教法與婆羅門最大的差異就是,打破眾人對祭祀消災、苦行得道的迷思,傳遞對峙煩惱、擺脫無明才能得到身心靈真正的解脫,在佛陀的努力下,佛教逐漸擴大成熟,在弟子們的修行日益精進,足以獨立承擔弘法重任時,佛陀召集比丘們進行了一場對外弘法的重要開示,希望比丘能獨自往四方遊歷,突破種族、階級的隔閡,透過佛法智慧帶領正在世間受苦難的人們得到解脫的境界。
後續佛教與印度教一直都是各有消長,直到笈多諸王及七世紀的戒日王採取宗教寬容政策,巨資創辦爛陀大學,政府供應食衣住行,乍聽之下還不錯,但修行逐漸成為群聚生活。不再像過去托缽時,同時也可以傳遞佛法理念,救助苦難中的人們,佛法成為高知識份子才接觸的到,但人民的生活依然在苦難中,婆羅門成為他們的心靈支柱,只要信徒誠心奉獻,就能得到救贖,佛教在此時也慢慢金字塔化。
作者旅居印度的過程中,對於當地人對恆河的敬仰與對神明的崇拜感受很深,然而在感佩之餘,也不禁有所感慨,雖然現在貧富不再取決於種姓(首陀羅努力賺錢可以致富,婆羅門不努力生活還是有可能陷入困境),但人們還是會存在種姓的觀念,這在社會互動中依舊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在瓦拉那西,死亡就是解脫。」──《印度謎城:驚歎瓦拉那西,全世界公認印度最迷死人的聖域!》
瓦拉那西的馬尼卡尼卡河階有一個火葬場,對印度教的信徒來說,能在死亡後在馬尼卡內卡火化是極為幸運的事,他們相信這是通往極樂天堂的道路,因此許多人進到瓦拉那西後會不願離開,在這裡等待死亡的到來(曾經有書中提到,瓦拉那西人面對死亡就像面對老朋友一樣)在附近也有許多「垂死收容所」在收容所內不會有任何醫療行為,當生命走到盡頭時,人們就會被送入其中。
印度是一個充滿歷史文化的國家,作者透過文字和攝影的巧妙結合,細膩地紀錄了當地習俗與互動,看完這本書就像是跟著作者一起遊歷了印度,不僅激發出我印度的好奇心,讓人會想了解其中的內涵實際走訪一遍!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