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想到心理師時,常常認為他們是情緒的接收者、療癒的提供者,卻忘了他們也是「人」,也會疲憊、焦慮、陷入低潮。
《專業心理師是這樣自我療癒的》的作者,是擁有超過30年心理諮商經驗的日本心理師伊藤繪美,書中展示了她身為專業人士,卻與我們一樣脆弱、困惑、努力尋找出口的「人」的樣貌。她在結語時寫下:「自我揭露到這種地步,真的可以嗎?」書中我好像跟著她一起走過那些時刻,並且被她的真誠感動。
心理類型書籍很常是誠品書店最暢銷的類型,但這本的主題卻很吸引我,因為它並不強調完美的修行,而是主張「自在地實踐」。
伊藤繪美點出,即使是心理師,也難以在上班的壓力、焦慮情緒之中立刻進入正念狀態,她並不強迫自己每天都花一小時冥想,而是練習將冥想正念融入生活的縫隙,例如在便利商店排隊結帳時,專注地調整呼吸,將焦躁等待轉換成片刻的安定。這樣的療癒方式,讓我感受到一種非常真實而溫柔的陪伴,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而是「我們一起慢慢練習」。
書中也介紹了幾種簡單實用的心理技巧,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想像訓練」
想像一個馬桶,將腦海中的負面思考比喻為「便便」,放進馬桶裡,看他們最後一眼,按下沖水鍵。這個方法看起來或許有些荒唐,卻意外地讓我釋放不少負面情緒。因為我們無法控制自動浮現的念頭,例如突然衝出的車輛,大腦不可能自動浮現出希望他行車一切平安的理想念頭,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回應它,就像伊藤繪美在書中強調的,用負面事物做正念練習,先不批評對方,轉化成剛剛這台車開車方式很危險,我要小心注意路況,讓自己不被他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情緒波動。
除了日常調適技巧,書中也深入談及「基模治療」,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內在深層的心理模式。伊藤繪美分享了她的「自我犧牲基模」,從小因為父母失和,母親將情緒與責任加諸在她身上,讓她習慣為了別人犧牲自己。她透過基模治療與「內在小孩」對話,慢慢走出為他人而活的壓力,學會為自己而活。這段真摯的告白也絕對觸動許多讀者,我們每個人心中,是否也有個總是默默承受的「小孩」呢?
連心理師也會困惑、失衡、陷入掙扎,而這正是我們與他們最真實的連結。 當我們也學著不再要求自己「立刻好起來」,而是學會接納、練習與放下,也許療癒,便已悄悄發生。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