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好書指南 |《年輕人為何憤怒》

好書指南 |《年輕人為何憤怒》

當一個孩子在沒有歸屬感的環境中成長,且身邊沒有榜樣帶領時,他們會變成怎樣的人?他們的自我認同會是什麼樣的?他們會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和期待?

《年輕人為何憤怒》這本書探討了這些問題。這些移民辛勤工作,拼盡一切,好不容易才在美國落地生根,生活在自己兒時的願景裡。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而來,也知道來到這裡會受到多少歧視與挑戰,並甘之如飴。但這些移民的孩子卻不同,他們既沒有美國夢的支持,也沒有從環境中得到認同與歡迎。他們生來就在這裡,在美國,在他鄉,在一個不信任他們的地方。

從2003年至2016年,紐約市被攔截與搜身的人中有85%是非裔或西裔。人們對少數民族社群的「種族定性」促使雙方缺乏溝通與對立,互不信任、關係緊張,隨時處於質疑與恐嚇的眼神中,這才是他們的日常。

但這只讓他們對周遭的世界越來越不滿,且感到焦慮不安,彷彿這一切都是個陰謀,要讓他們不被自己的國家接受。於是,這些憤怒、叛逆與特別具有侵略性的黑幫饒舌產生了共鳴,犯罪、暴力、毒品、黑幫、硬漢和槍手成為他們最大的嚮往與社交圈共同的語言。圈內所有人都在盡力適應並模仿這些「酷」,而且沒有煞車系統。

在美國,50%的第一次婚姻以離婚收場,40%的孩子是非婚生子女(2014年),33%的孩子沒有親生父親參與他們的生活。男孩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親的角色、缺乏男性榜樣,沒有定心錨的他們隨著環境波動,在蠟像、街頭和歷史上尋找父親,這既是恩賜也是詛咒。端看他們找到了什麼,決定依循什麼。這樣充滿不確定性的成長歷程、對環境的憤怒與不滿、與警察的對立、對黑幫饒舌的偏愛,還有男性長者的缺乏,都讓他們不知不覺間走向一條狹隘的道路上。

這本書緊扣原名《Why Young Men》,一環環的陷阱將他們推入其中,使他們看不到其他的可能。

在看這本書時,有一句話反覆在我腦中迴盪:

「人們這麼相信我屬於黑幫、屬於另一個群體,而我也信了,所以我成為了。」

在這過程中,「黑幫」可以被替換成任何角色,只要他願意。這樣看來,相信或許是人類最大的動力,無論好壞。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