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寫出了維特,讓自己免於自殺。』R回答。『但是歌德就是因為打從心底感到,詩或其他任何東西都救不了自己,除了自殺真的已別無選擇,才能寫出那種東西。』」
三島由紀夫在《憂國》一書中收錄的短篇小說,圍繞著「死亡」與「毀滅」,將原本悲傷的事情,賦予特別的美感,在抽象層次上,以道德、信念等傳統日本武士概念,去描述死亡的含義。
死亡不是隨著年紀漸長,必經的被動過程,而是人可以依照自我意志執行,並為人生賦予意義的最後行動。
1. 死亡場景
書中最有名的篇章是短篇小說《憂國》,主角武山中尉奉命征討他的好友,為了不違背他心中的道德標準,他和妻子決定切腹自殺。
從計劃到執行的過程,他們兩人體會到無與倫比的愉悅,那是一種病態式的道德昇華,意識到自己可以為了崇高的理由犧牲性命,讓他們完全忽略肉體上的痛苦,最後是精神戰勝了物理。
三島由紀夫一直以來非常推崇武士道精神,他的偏執和狂熱,體現在他人生的最後一次行動,在切腹自殺中落幕。在他看來,義務、信念比苟活更為重要,為了信念而死是一種藝術,帶有美麗和魔幻性質。
2.死亡與性愛
作者也認為,帶著自殺念頭本身,可以激發出最真實,也最美好的一面,所以歌德是帶著必死的念頭寫出《少年維特的煩惱》,他不是靠寫作來救贖,生命本就輕如鴻毛,不必被救。
他是在寫出本書後,找出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除了死亡,作者也寫性愛,性愛和死亡一樣,都是一個在肉體感官上偏重的行為,但三島由紀夫一樣把它往精神層面帶,用繁複的手法,塑造它的美感,性愛的快感,是與精神融合,如果沒有信念相持,就沒有真正的高潮。
3.繁複的短篇

在本書中收錄的短篇小說,寫作手法較為抽象繁複。相較之下,長篇的《金閣寺》或《假面的告白》顯得平易近人,為了追求短篇小說的力道,故事內容被層層比喻包裹,不是這麼容易理解。
讀到日本文學一定會反覆看到死亡的意向,有絕望無力的,也有像三島由紀夫一樣,將死亡看成是如此振奮人心的一件事,如果沒辦法成就事情,那堅定的死一次是他的解答。
🟠本篇選書:
《憂國:暴烈美學的極致書寫,三島由紀夫短篇傑作集》
關於編輯

閱讀三小事 【IG連結】
IG專頁「閱讀三小事」,筆者Tim現為北部醫學中心內科醫師,將學醫的熱情投入在文學閱讀上,用簡單的文字,為讀者整理每本書的「三觀點」,涉略文學與人文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