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社工的案例實錄,更像一面社會的鏡子,反映了弱勢群體在制度與偏見下的生存困境。無論你是需要幫助的人,或是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都應該深入了解,社工如何為公平正義帶來助益,並思考我們每個人能在這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社工的核心工作是「資源連結」,在協助個案申請補助或提供支持之前,首要任務是關心、理解與陪伴。個案往往因情緒低落或遭遇社會冷漠而失去信心,社工不僅要安撫情緒,還要耐心引導,確保他們能理解如何使用這些資源。例如,政府的申請文件往往過於繁瑣,對於閱讀能力有限或缺乏行政經驗的個案而言,這些文件宛如文言文般難以理解。社工的角色之一就是將「中文翻譯成中文」,讓弱勢族群能真正理解並善用資源。
書中透過個案的故事,也揭示了身心障礙者,在社會中面臨的排擠與困境。
他們無法順利融入社會,進而成為惡勢力的吸收對象。例如,許多心智障礙者因渴望友誼,卻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落入不良分子的圈套,被利用來從事犯罪行為。在這樣的情境下,社工的介入成為關鍵,他們透過長期陪伴與建立信任關係,讓個案在遇到異常狀況時能夠求助,而不是誤入歧途。這不僅幫助了個案本身,也間接降低了社會犯罪率,形成一個正向的保護機制。
社工與政府資源始終有限,光靠他們的努力並不足以改變大環境。
我們需要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支持,才能真正幫助這些弱勢群體。例如,企業可以提供更多無障礙就業機會,讓身心障礙者有機會透過工作自立,而不是被迫依賴補助度日。同時,社會的善意與包容也是改變的關鍵。許多人對於身心障礙者的理解,仍停留在刻板印象,導致他們在求學與求職過程中屢屢受挫。
這讓我回想起學校時期,特殊班學生往往是被霸凌的對象,因為多數人並不了解自閉症或其他特殊狀況的孩子獨特的行為模式與需求。教育者在這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應該積極推動多元教育,讓學生理解與接納不同特質的同學,而不是將他們標籤化、邊緣化。
此外,我們每個人,在公共場合遇到需要幫助的身心障礙者時,可以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協助;當身邊有人對弱勢群體發表歧視言論時,勇敢發聲反對;或是透過捐款、志工參與等方式,支持那些真正為社會公平努力的團體。 我也跟著作者一起相信,標籤化與社會排斥並不是不可改變的事實。社工的努力固然重要,但若沒有社會大眾的理解與參與,這些努力終究會受到限制。只要願意釋出一點善意與理解,就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公平與包容。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