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在步入婚姻後,開始面對社會對於生兒育女的期待,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與選擇,討論孩子的話題成為人們交流育兒經驗的橋樑。然而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不生育的女性時常會收到四面八方的關切,像是在各種聚餐場合中會聽到其他人詢問:「你有小孩了嗎?」「怎麼不考慮生小孩呢?」,這些看似平常的關心,卻隱藏著社會對生育的期待,同時也對女性在生育的選擇施加了無形的壓力。作者在觀察到這個現象後,決定透過研究,探討女性生育的選擇,讓社會可以更了解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掙扎與選擇,建立一個更包容的社會。
女性在生育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是生理層面上孩子會在子宮內成長,早期社會中孩子出生後,女性也自然地承擔起養育幼兒的責任。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文化規範、宗教、法律與教育,更強調了女性的生育和養育功能,強化了「母職」的概念,潛移默化的形成社會對於女性的生育期待,導致當她們無子女時,會受到社會的壓力與質疑,也容易在群體中因為無法加入聚會圍繞在子女的話題,感到被邊緣化。
許多人誤以為不生育是這個世代才有的選擇,然而,作者透過歷史研究指出,早在19世紀開始,就有許多女性墮胎的紀錄。包括使用草藥和進行手術(雖然當時是非法的),在1972年美國政府正式開放與避孕藥的普及,可以看出不生育的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久,女性不生育的現象也遠比我們認為地普遍。
一直以來社會普遍認為不生小孩是女人的決定,不生小孩這個決定容易被想像成自私,只顧著自己享樂過生活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女性在做選擇時遇到的情境更加複雜,其中包含了主動選擇不生育以及無法生育。
前者可能是因為環境或經濟因素,現今的工作型態讓女性難以同時兼顧照顧小孩,社會支持系統不足導致育兒資源匱乏、收入無法支撐養小孩的費用支出等;後者則是渴望生育卻受限於生理因素的女性,只能透過凍卵、試管嬰兒等技術,提升懷孕的可能性。但這些費用極為昂貴,許多人難以負擔,即使可以負擔費用,女性身體要承受的風險與心理壓力也是難以想像的,對於無法生育的女性而言,不但要承受社會壓力與關心,同時也要面對自己的身心壓力。 這本書讓我們了解女性在生育抉擇上的困難與掙扎,身為女性,我們都擁有「生與不生」的選擇權,無論自己或身邊親友如何選擇,都要試著相互理解,消弭在我們心中對於女性生育的刻板印象與期待,建立一個友好且互相扶持的社會。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