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中的個體,彷彿是空氣中的塵埃,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這本於1895年出版的經典,出自於法國大眾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其以敏銳的觀察力撰寫當時社會背景下所發生的民眾盲從行為帶來的後果,雖說部分內容放在現代社會來看多有偏頗,但經典還是值得大眾一讀與學習。
全書共分成十三個章節,每個章節以不同的主題和切角敘述「群氓社會」的產生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力,本書也影響了許多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像是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納粹狂人希特勒等。
那,什麼是「群體」(烏合之眾)呢?
作者說:「這群人的觀念與想法漸趨於一致,他們自覺的個性逐漸消失,形成群體心理。」
也就是當個人聚集成多人時,個人的想法會被箝制或壓抑,匯聚成群時,此時想法會開始發酵與蔓延,漸漸地個人失去判斷力;且群體的想法無名無姓,沒有任何人需要承擔責任,所以這樣的想法就滲透到個人。想像陪審團制的法庭上,當有一人說此人有罪(即便證據尚未確鑿),其他人受到暗示性語言開始蠢蠢欲動,大腦出現混亂,於是也覺得此人確實有罪,將無辜之人送入牢獄,這樣的情況如同當時的法國大革命。
作者針對群體的各種現象做了分析,像是群體的想像力,在群體的腦海裡沒有「不可能」的概念,其中提到當時的大眾劇場因為上演嚴肅劇碼,使得扮演反面人物的角色不得不受到保護才能離開,這樣的劇碼是否在現代社會中似曾相似呢?
就是因為群體的想像力作祟,導致不可能是的事也變成「可能」。
這樣的操作方式若運用在政治場合上,就變成專制君主控制人民的利器;抑或將群體力量運用在邪教上,也會產生令人髮指的後果,想想近期關於邪教的戲劇或紀錄片就能略知一二。 那麼要如何運用群體想像力呢?作者說言語、形象和措辭就是最佳利器。藉由語言喚起的形象和含義,群體就能衍伸無限的想像力,像是「自由」這個字詞,如果在不自由的地方大肆討論,就等於犯了重罪一樣;或是「幻想」,古巴比倫和埃及群眾就是因為有了幻想,才催生了神廟、雕像和祭奠,為人類文明帶來轉變。群體力量在至今仍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群眾力量是唯一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且日漸壯大。事實上,我們身處的時代,是一個群氓時代。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