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亞洲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多人可能會立刻聯想到那些充滿批評和權威的言辭,比如我都是為了你好、要不是因為你……這些話語總是與一種深沉的期望交織在一起,像行走在經年潮濕的熱帶雨林,無論如何躲避,不自覺身上就會濕了一大片。
父母往往使用這些話語來表達他們深刻的愛意與擔憂,卻常常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當孩子聽到「我都是為了你好」時,表面上唯唯諾諾地接受,但內心感受到的卻是來自於責任的重擔和對失敗的恐懼。這種愛的表達方式,儘管初衷是善意的,卻經常讓孩子無法真實感受到溫暖,反而可能陷入一種情感上的對立。
「要不是因為你,我可以……」這類話更是無形中將父母生活中的挫折與失落感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手足無措。時間一長就容易讓孩子在成長中形成一種沉重的內疚感,並且對自身價值產生疑慮,我的出生對於父母而言到底是不是一個划算的選擇?
長久以來,這種說話方式在許多家庭中代代相傳。父母們可能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聽到了類似的話,並且不自覺地將這種模式依樣畫葫蘆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如果我們希望為下一代撐起一把堅固的雨傘,是否可以從語言開始,稍稍做出一些改變呢?
本書提供在很多不同情境下,父母可以使用的正面表達方式,也會列舉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舉例:當孩子老是賴床,不起床上學的時候,有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為了逃避上學、天冷了孩子不想離開溫暖的被窩……等原因,這時候可以嘗試一些較幽默又平和的話叫孩子起床,像是「起床啦,太陽曬屁股啦,等等屁股就全熟了」、「起床啦,早餐有你最喜歡的鮪魚三明治唷」而不是「快點起床,再不起床我打人了喔」、「早餐不用吃了,吃什麼吃,滾滾滾快點給我滾」,從語氣或用字遣詞上給人的感受都天差地遠。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與其用批評的語氣指出他們的不足,不如用鼓勵和支持的話語來幫助他們。例如:我看到你已經很努力了,有沒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這樣的提問,不僅能緩解孩子的壓力,也能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理解與支持。 粗暴的言論非但影響不了結果,可能還會引發孩子的叛逆情緒,造成反效果.我們可以選擇用言語構建一個充滿關愛與理解的家庭,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由成長。請牢記,語言是愛的橋樑、擁有著點石成金的魔法,當我們用心去說話,孩子也會用心去感受那份來自父母的溫暖。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