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旅行中,我們搭乘便捷的交通工具前往異地體驗不同的文化,輕鬆、愉快、安全。然而,在中世紀,旅行的意義完全不同。它並非單純的休閒活動,而是一場極為艱辛的朝聖之旅——充滿危險、挑戰,甚至關乎生死。這正是《走進中世紀的世界》一書所描繪的旅途景象。
書中透過大量史詩文獻、日記、民族誌和百科全書,細膩地還原了中古時期人們如何看待旅行。當時的人們為了宗教信仰,為了贖罪而前往聖地朝聖,因為在特定的教堂上,參與特定的活動能獲得赦免憑證;甚至在1450年的羅馬旅行指南還有摘錄相關資訊,像是參與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的聖彼得節是一千年、教堂奉獻週年紀念日則是七千年以及三分之一的罪孽,甚至在「禧年」期間,即使過去犯下再多罪孽,只要完成朝聖,就會得到最充分的赦免。因此,無論是富裕的貴族還是貧窮的農民,都願意踏上這條充滿苦難的道路,希望在最終抵達聖地時,得到心靈的淨化。
讀這本書時,最讓人震撼的是中古時期旅行的艱辛與不可預測性。當時的旅人無法確保自己能否順利抵達目的地,甚至無法確保自己能活著回來。他們通常身穿簡樸的斗篷,頭戴寬邊帽,手持牧師祝福過的手杖,象徵著旅途的支撐與信仰的依靠。搭船時,他們可能要長時間擠在狹小的船艙內,與數百名旅人共享有限的空間,忍受惡劣的衛生條件與疾病的威脅。如果遇上海上無風的情況,船可能會停滯數日甚至數週,旅人只能聽天由命,等待大自然的決定。
但在這過程中也提供遺物(聖物)存在的空間,擁有聖物的教堂會更受旅人青睞,還會製成紀念品販售,像是聖羅克將所有財富捐獻,身無分文前往羅馬,並在瘟疫肆虐期間照顧病人,創造奇蹟,這使得聖羅克的身體被視為聖物,被帶往威尼斯供奉。在教皇洗禮後的返程遭到匈奴人的屠殺的聖女吳甦樂和她一萬一千名隨從的屍骨,還有擠滿船與小小頭像的徽章,也展示了旅行者的經歷與祝福。
《走進中世紀的世界》透過詳細的歷史資料,讓我們看見中古時期旅行的真實面貌。對於那些朝聖者而言,旅行並非一種奢華的享受,而是一場信仰與堅持的試煉。他們所經歷的痛苦、恐懼、疾病與死亡,構成了一條艱辛的道路,讓我忍不住感慨宗教的力量,但同時也在思考,那如今驅使我們旅遊的動力是什麼呢?我們想藉由旅遊得到什麼?
看完了以上書評不過癮,想進一步閱讀這本書了嗎?你可以……
華藝電子書:我要借書
灰熊愛讀書:我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