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藝電子書行銷團隊
責任編輯:雷懷安 ∕ 核稿編輯:周以婷
精算師是什麼樣的職業?
根據《中華民國精算學會》針對此職位的介紹,精算師主要「運用數學、統計及財務理論分析並量化未來不確定之風險」,國內多用於保險單位、顧問公司、金融機構、健保局、會計師事務所等,又以產壽險為最大宗。
《中華民國精算學會》於2019年底的統計中顯示,壽險之有效會員為158位,而產險僅佔42位。以台灣就業市場而言,行政院勞委會於2018年職類別薪資調查中提及,受雇之國內精算師每月平均薪資落在新台幣16–19萬,僅次於居於首位的航空駕駛員,為2018年台灣薪資水平第二高的職業。
張俐琳目前位於美國擔任精算師,依據DW Simpson Salary Survey 在2019年的調查結果,當地薪資水平大幅受到精算師年資、證照影響,讓平均薪資從入職第一年的50,000美金,躍升至全部證照入手後的550,000美金。
精算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包含以下:商品開發及費率釐訂、準備金提存、利潤及經營策略分析建議、風險管理及清償能力評估、資產負債管理及投資決策、公司評價、再保結構分析及訂價。
除了國內最主要的產壽險領域,張俐琳也分享在美國的就業生態中,健康保險是精算需求相對高的領域,依據自己的興趣、專長和該領域發展性,去決定要考取什麼樣的證照。
為什麼想要成為一位精算師呢?
高中時張俐琳一家移民美國,在學期間她發現自己對數字敏感度高,念起相關科目也挺有興趣,大學恰巧看到媒體對精算這個職業的介紹,既和興趣有關聯、職涯發展上也極具潛力,不如就試試看吧!
大學時她就讀統計經濟學系,因為早一步確立了未來想要的職涯道路,在很多人仍舊迷茫的大學時期,她已經完成兩項精算師考試。
在為工作提前準備了這麼多後,大家或許認為面試機會將排山倒海而來,但美國精算師的實習並不如想像中好找,入職後平均也需花費7–10年來準備後續考試,以順利拿到精算師執照。
目前國內精算考試由《中華民國精算學會》公布,分為壽險類、產險類及退休金類,以壽險為例,考試科目包括基礎數學、數理統計、保險理論與保險數學,而欲成為正式會員,更需要精讀保險理論、保險會計、保險經營、精算實務處理準則及會計實務與保險法規與紀律規範。
台灣於2022年公布各家產壽險對於精算師的招募需求約落在50–250位。現有「精算人員」(包含無證照之精算工作者)並不少,但根據2021 年年底的統計資料,有執照的產壽險精算師不到250位,遠低於市場需求,也難怪產壽險求才若渴,不惜開出高額薪資來留住人才。
精算師不只要懂計算,更需針對風險全面操盤
精算是一門主要應用在「保險」上的科學,張俐琳提到許多不認識這個產業的人會將精算師歸進會計師的一種,這兩者的差異主要落在應用的產業類別以及工作內容上,會計師幫公司管理帳務、資產及負債;精算師更側重於「未來風險預估」,主要在保險產業發展,因此疊加於財務會計之上的相關知識也需一併學習。
試想一下,你今天投保了一份壽險,但這家保險公司沒辦法保證10年後你能不能拿回應得的金額,你只能秉持著對業務、對品牌的信任,或是洗腦自己這是一項好投資。
一份保單需要「精確的計算技術」,將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都考量進去,好比保戶的年齡、近年台灣的死亡率、未來大環境的走向等等,規劃出一份方案,讓保險公司在未來幾十年間,有十足肯定能夠給付到期的保費。
如此一來,保險產業才能是一項真正可以保障人民的投資,人們也能夠確實體認到保險的重要性及價值。

精算師在美國的就業環境分成兩大類,一種是顧問公司,另一種是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又包含汽車、健康、退休、人壽等類別。
顧問公司
多為接案性質,協助其他企業、機構、單位去做精算規劃,根據案源和性質扮演顧問角色,整體而言較為多元、有挑戰性,相對工作時間也較長。
保險公司
就任於保險公司,計算公司內部未來的風險、需付出的金額試算、產品定價、市場研究等等。每個季度需要完成的項目相對固定,必要的報表與專案能夠事先掌握時程,去做系統性的準備。對於仍在準備精算相關考試、證照的人,任職於保險公司將更有餘力安排溫書時間。
我數學很好,適合當精算師嗎?
從最基本的微積分、統計學、數學、經濟學、財務會計;精算業界必備的excel、程式設計、外語能力;再到產壽險的各種產業知識……,這些考試加起來可能有10科以上,甚至更多。
張俐琳分享道,想在美國成為精算師,工作之餘仍需留有大量時間持續進修及準備考試,公司通常會提供溫書假、考試補助/獎勵、線上學習管道等等,有許多相關資源可以運用。
除了硬實力之外,溝通、跨部門合作、簡報能力等與人相關的軟實力,不會因為和數字相處的機會很多而變得不重要。
例如精算師在提供風險分析時,需要和負責定價的部門說明為什麼這樣定?為什麼換一個做法就會有風險產生?風險產生在什麼地方、造成公司怎麼樣的損失,這些都是在數字產出之後的一連串溝通過程。
「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如果你真的喜歡,會很有成就感。但入職後還有無止盡的學習與考試,你要先有心理準備。」張俐琳笑著說。

在精算工作中,最有成就感和最挫折的事?
「最有成就感的,應該就是能將多年所學運用於工作、貢獻自己的專業,逐漸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最挫折的,我覺得在美國這邊如果你是大學畢業、沒有職場經驗的新鮮人,工作真的不好找。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Research,主要進行市場研究、調查等等,當時重複做差不多的事,生活趨漸於穩定,但我一直都想要更多挑戰。還有一點,應該是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課題,那就是和主管溝通沒這麼順暢。
我現在換做Pricing這塊,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部門的人,像我們會和產品、法律、核保單位等做跨部門討論,這讓我有更多元面向的學習。
我們公司還有一個很不錯的制度,剛進公司的新人會有一個Mentor帶領,有一些問題不適合請教主管時,就能從Mentor那邊得到很實際的幫助,也能夠更快的融入公司。過一段時間,我也會成為下一代新鮮人的Mentor,這樣的師徒制有助於快速掌握工作,也能夠更勇敢地去提出問題。」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張俐琳談選擇
這次剛好和張俐琳聊到在美國求職的經驗,她和我們分享,許多當時一起就讀統計經濟學系的同學,後來的職涯發展大多與本科無關,有些人走行銷、有些人走會計、有些人寫程式去了。
《原子時間》其中一頁寫道:

科系的影響力,或許只能跟著你走到畢業後入職場的前3、4年,後續的造化其實志在個人。
台灣科技大學的老師馬世芳,同時為台灣資深廣播人、六屆金曲獎評審,在「文藝發展與流行音樂文化」課堂循例請同學以「最能代表我們世代的一首歌」寫期中作業,限十年內發行作品,不限國籍語種。這是一份從2012年開始統計的作業,其中一學期共收到88份,結果如下。(註:這班同學幾乎都是2000年之後出生。)

好樂團 / 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黃明志 ft. 王力宏 / 漂向北方
蔡依林 / 玫瑰少年
傷心欲絕 / 台北流浪指南
滅火器 / 島嶼天光
草東沒有派對 / 大風吹
有趣吧,去聽一下這幾首歌,也或許你早就聽過,它們都帶有一種,「我很想要成為」地激昂,卻也流露出「我並不討厭現在這樣」的安逸。
現在是資訊爆炸、各行各業人滿為患的年代,找到自己已經夠困難,你還要在千千萬萬個別人的聲音中,相信自己的選擇並一直走下去。
大約2014到2016年間,最多人填滅火器的《島嶼天光》

現在是彼一工,勇敢的台灣人
甚至不用聽到音樂,光看歌詞就覺得振奮人心,天亮了我們歌唱、這是我們的島嶼、我們是最勇敢的台灣人。
以前的人因為沒有解答而感到迷惘,現在的人則是因為有太多種答案而遺失了自己。
期望各位讀者都能在小小的火花中找到自己最有價值的模樣。
人生是一趟體驗,請盡你所能的放手嘗試、做一個讓自己羨慕的:快樂的人。
【華藝電子書】社群帳號搶先看
【華藝電子書】閱讀心得/書籍評論投稿
👉🏻請來信:airitimarketing@gmail.com